之前去看了电影《泳者之心》,讲的是一个美国天才女性运动员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故事。片中,女主特鲁迪游完全程花了14个多小时,很难现象,一个人在水面上,就这样飘着,不停地游了14个小时,也不敢想象,从法国到英国,一个人“徒步”去往的方式还可以是游泳。
在她到达英国还剩最后八公里时,特鲁迪来到了夺去过很多挑战者生命的浅滩,为她引航的大船无法陪她进入,她只能一个人游入黑夜的大海,晚上海水的温度也很低,一旦失去方向,等待她的只有死亡。
白天的海和晚上的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说白天的海让人感到的是壮阔和旷然,那晚上的海则是一个可以让一切悄然消失的可怕的巨兽,人在海面前的渺小如蚁,声音、力量,一切可供求助的方式在海的面前也都变得不值一提。
特鲁迪最终还是在海上失去了方向,她在海中不住地转身,但每一个方向看起来都没什么区别,只有浪一个又一个地涌来。她不敢贸然游往任何一个方向,任由洋流推着她飘向可能的方向。
她最终找到了方向,因为很多人在目的地的海滩上点起了大片大片的篝火,并不断地往火里添柴,让火烧得更大一点。特鲁迪战胜了这片海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非常“迪士尼”的结尾,盛大地回到美国,最大规模的城市游行,人们挤满街道,迎接她归来。
这个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当时在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还很低,对于女性参与竞技体育项目的能力社会普遍存在质疑,所以,电影中,除了特鲁迪横跨英吉利海峡这个主线故事,还有很多关于当时女性运动员面临的一些问题或困境的呈现。
但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哪怕是电影到了结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感到某种深深的共鸣或鼓舞。我想,或许是因为这个片子太过于“迪士尼”了,而这种特别典型的迪士尼式的影片已经不是现在大家的需求了。
这部片子里的主人公,大多时候展现的都是一个绝对天才的形象,从出道就夺冠,横跨英吉利海峡虽然尝试了两次,但两次间隔时间只有半个多月,第一次还是因为小人在茶水中下药,她的毅力和精神是非常强大的,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式的具有实力的天才人物,她的成功有着某种唾手可得,而在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人物么?
回想一些大热的影片,可能现在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人物努力挣扎后才能有所成就的故事,甚至是像贾玲在《热辣滚烫》里塑造的乐莹一样,努力过后也依然失败的一个人,我们不再被精神领袖所鼓舞,我们更需要一个和我们站在一起的人,改变是很难的、且大多数情况下不现实,但共同的经历、可能的理解,所能给到的安慰与支持却好像尚可触摸,而只要确定“我并不是一个人”好像就已经足以让我们饮鸩止渴,支撑我们找到下一针人生的镇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