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6

年轻女子与海:女人与海


转载自我的公众号“大龙来了” --

昨天看了《泳者之心》,英文原名Young Woman and The Sea。“2024年至今豆瓣评分最高的院线片”,“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为奥运加油”,这是我观影之前看到最多的标签,但看完之后,我突然不想聊这部电影了,反而是想了解真实生活中的特鲁迪·埃德尔(Trudy Ederle)是什么样。“我可以”Trudy首先战胜的是病魔。麻疹在20世纪初的纽约,每年大约有25000人染病,儿童致死率也非常高。能够扛过这波自然筛选,足以说明Trudy强大的生命力。

纽约市公共卫生历史

但仅仅活下来似乎还不够考验。Trudy在母亲的坚持下开始学习游泳,这在当时是一件极不寻常的事。上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已进入后期,男性承担的重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取代,而女性的贡献则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忽视。

尽管女性的基本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精神上的追求仍然被压抑。她们被限制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会暴露身体的游泳,必须要穿戴整齐。

电影里,每当Trudy想要打破陈规,导演就会安排一些反面角色(主要是男性)发出刺耳的嘲笑声。这笑声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心态,那就是对女性的物化。假设你有一辆车,有人跟你说,小心点,有天这辆车会骑在你头上。你会不会觉得很搞笑?这就是当时女性的处境,她们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他人财产的一部分。长期被物化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现在有些男性还喜欢将伴侣的私密照公开展示,大概率就是把伴侣当成了自己的财产。怎样打破这种偏见呢?当然是靠行动。电影里对Trudy展现出游泳天赋的这一部分处理,节奏很快,也很用力,但有些地方不符合事实。比如Trudy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也获得了女子4x100米游泳接力的金牌,回国时也参与了美国奥运代表团的庆祝游行,但这些都被导演忽略了。甚至之后的两次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尝试,也被导演安排在奇迹般的三天之内(现实是间隔了一整年,而且第二次尝试也受到了关注)。

“越是压抑,反扑起来就越爽”,导演是懂物理定律的,可能对短视频爽文的逆袭路数也比较了解吧。“我想要”当Trudy的母亲看到纽约码头上的汽船失事,淹死的几乎都是不会游泳的女性,这让她下定决心要让孩子们学会游泳。她的想要,来自于恐惧和焦虑。父亲想要一部电话,但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原因。姐姐想要与心上人长相厮守,不顾门第之别,可以说是浪漫的天性吧。那Trudy为什么想要横渡英吉利海峡呢?可能是因为前辈的启发。

可能是因为晚辈的崇拜。

也可能,是因为无法面对一眼望到头的人生。

无论如何,这种欲望是如此的真实而美好。在我们这个国家,人们总是羞于谈论欲望,甚至还要把压力说成是动力的源泉。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台词是“I have decided....”,非常直接,非常强势,Trudy和她的母亲在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都用了这个句式。这种对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坚持和自信,来自于从小的培养,其中有很多细节。比如小孩子想要什么都会直接说出来,大人通常都会不假思索的否定。不是拒绝,而是否定。于是长大后对于自己的欲望总要遮遮掩掩,甚至压根儿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

当然,有求必应也不行,容易养出巨婴。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想要的东西,我称之为“温柔的坚定”。就像Trudy的母亲为了让孩子们学游泳而去做工赚钱。I have decided, I will find a way.
我们能做到”我们都喜欢大卫战胜歌利亚的故事,一个英雄独自面对巨大的困难,战而胜之。但现实中,我们又羡慕那些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周围都有人帮助。矛盾吗?是的。
要证明是英雄,就要一个人,就要百折不挠。这是面子。要团队合作,要群策群力,最好能躺赢,这是里子。“我们”这个词,似乎只有遇到了对手才有意义。Trudy终生未嫁,双耳失聪,致力于听障儿童游泳,她心中的我们又是谁呢?


年轻女子与海(2022)

又名:女人与海

主演:莉莉·詹姆斯 黛西·雷德利 

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 / 编剧:杰夫·内桑森 Jeff Nathanson/Glenn Stout

年轻女子与海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