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3-10

中国学校:一切都没变

一切都没变
——纪录片《中国学校》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中国学校》。起初买这张碟的时候让我联想起《请为我投票》,但看的时候我就觉得似乎与它同《高三》想比更加确切些。不过,高三是我们自己人拍自己人,价值观很明确,而《中国学校》是两个老外拍的,再加上英文解说,味道就有那么一点点不对了。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实活生生的被外人拎出来,呈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

片子涉及的问题很多。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应试教育、人权、价值观……短短5个小时却深刻并且严密的剖析了当代中国学校的残酷现状,的确让人膜拜。不过令我不爽的一点是,为啥非选安徽,还是个县城。要表现应试教育那最典型的就是山东了。而且很多地点很多场景已经不是现在中国的普遍面貌了,怎么看都有点丑化的感觉。不过,片子的导演丝毫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进去。这是我欣赏的纪录片状态。是好是坏让观众自己评判。不是所有的导演都有此气度的。

虽然纪录片有五集,但我还是非常容易就能想起第一集里面那个“破衣服”的故事。面目可憎的老师让同学们评出全班橡皮保管得最不好的小孩,让这个小孩当众穿上破衣服,不能脱下来。小胖子穿着破衣服,回到座位上就哭了。这是一个福利小学,小孩子都是父母在外地打工,或从小失了父母的孩子。这个小胖子的背景片子没有介绍,看它的衣着和脸蛋,倒也能推测出家里肯定有几分不幸。老师嘉奖表现好的学生,让她亲手给孩子穿上破衣服,好学生喜笑颜开,骄傲荣幸,小胖子一脸沮丧,连声说“不敢了,再也不敢了”。这种从娃娃抓起的耻辱教育已经深入中国人心,不知道现在的小学如何,至少当初我的小学里就有老师因为学生没写作业而罚跪的。委屈,自卑,再加上羞辱,这真是摧毁一个正常人心灵的绝佳武器。

其次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贯穿纪录片全部的Top student吴雨菲,中文翻译“精英学生”。短头发,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颇有些像我高中班里那个第一名的样子。当然了,我就是被这种top student羞辱了三年过来的。她是老师的希望,学校的寄托,全校甚至全县的眼睛都在看着她,她身上似乎有无限光环。我想如果我完全作为一个客观的观片者来看她,或是我本身就是好学生,我或许不觉得这样很过分,或许不会对她有什么负面的印象。但高中的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差生,还是艺术生,是那种老师根本看都不看一眼的学生。或许是那时候叛逆,那时候我打心眼儿里瞧不起那些“好学生”们。觉得他们不就考得分高点么,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后来证明我错了,我输得很惨。现在我渐渐想明白,只有甘于做应试教育的牺牲者,才能因出色而受瞩目,才能享受更好的待遇,才能从这个破制度中走出,再凌驾与它之上。这样我们才有能力改变它。瞧瞧,多么可悲。

还有那些“出口成章”的小孩子们。什么“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还有什么“我好好学习,将来努力挣钱回报母校回报社会”之类的,听着就反胃。你想想,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在地下跟小伙伴摸爬滚打以后站起来说这么一番话,你害怕不害怕?他们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有人问你,你必须就这样回答。就像“How are you?”“Fine,thank you ,and you?”哎,多么可怕的文化移植啊。

还有那些曾经熟悉的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学们好!领导好!同学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我相信每一个经历过九十年代学校生活的孩子都能记起自己憋红了脸用最大的嗓门喊出这几个字的情景。喊完了心里还是满满的骄傲。想想就觉得好笑。但十几年过去了,仿佛一切都没有变。片子里六一节的时候,一个小朋友,说话结结巴巴还留着长鼻涕,对着摄像机说“我想加入少先队,想带上红领巾,因为少先队员是最先进的团体。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当上少先队员”……看着这些仿佛棋子一样被人操控在手心里,被人摆弄着思想的小孩子,想想当年的自己,笑他们的同时也有些悲哀。

天才是怎么被老师教成傻逼的;
文化移植是怎么从娃娃抓起的;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会越学越傻;

一切疑问敬请从《中国学校》中寻找答案。

中国学校Chinese School(2008)

主演:未知

导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