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1-16

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

在这部十多分钟的短篇里,镜头记录下了城市在大雨前,大雨中,大雨后的场景。一个个镜头好似一张张会动的照片,串联起一幅城市雨景。在这部早期默片中,没有声音,没有连贯的剪辑,作为一个在2019年的观众,我看到的是一张张GIF,一张张精心构图,不乏惊喜的雨景。电影将主题聚焦到一个我们生活中寻常之极的物,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电影对媒介的探索。
1. 时间性
虽然是雨,但我们见到的是一场完整的雨。大雨前,大雨中,大雨后。不同于照片,仅仅只能记录下一个瞬间,连贯的胶片可以将时间在一定的维度上记录下来。我们不仅仅看到了某一时的雨,而是看到了雨的形成,发生,与离场。这种有意识地记录时间,很好地表达了影像媒介的特殊性。我们在十几分钟中,通过电影,经历了一场雨,一场被摄影机记录下的雨景。这种时间性在这部短篇中是一种连续的,完整的时间。好似Monet的草堆,将一段时间的光影在草堆的描绘上刻画出来;这场雨则是在对城市街景的记录上,将雨的开始与结束在十几分钟的长度上展开。电影表达了一种时间性上的完整。
2. 空间性
这部小短篇很有意思的将影片的开始与结束选择了一个地点。这个地点相似而又不同:一个是雨前,一个是雨后。空间的重复与改变在这部影片中有了一种很好地体现。通过对胶片的连接,不同时间的同一地点在同一作品中进行了时间错位上的并置。这种错位并置也和当时的许多现代画派一脉相承:不管是立体主义风格中将同一物体的不同侧面在同一平面的绘画,还是futurism绘画中的对运动物体的诠释。不同于绘画的错位并置,电影在空间上的错位并置和其媒介的时间性息息相关。电影利用其时间长度,来完成平面作品不可以完成的并置。
3. 物体的主体性与电影中的语言
雨,🌧️,下雨,雨滴。
雨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主角,主体。但是,什么是雨,雨是什么。当然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分析雨的形成,通过化学分析其构成,而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场雨的语言游戏,一次雨的现象学表演。我们看到的雨即雨。但是,镜头下的不是雨,而是雨中的城市。在电影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物,人,事参与到了这场雨之中:路上的人,马,动物,积水潭,河面上荡起的涟漪,雨伞,等等。人,物,事对这场雨作出反应,而镜头记录下的更像是用这些人,物,事来定义与表现雨。电影镜头通过对人,物,事的聚焦,来描绘雨,而这也成为了雨的主体。雨成为雨,因为人们撑起了伞,因为路上溅起的水花,因为形成的镜面。。。镜头的捕捉,在定义雨的主体。这是一场关于雨的语言游戏。雨可以是一个动词,即一种状态,下雨的状态;雨,也可以是个名词,雨滴,一场雨。而电影下的雨,既不是动词,也不是名词。电影中的雨是一个现象。

雨Regen(1929)

又名:Rain

上映日期:1929-12-14片长:14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 曼努斯·弗兰肯 / 编剧:Mannus Franken/Joris Iv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