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45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豆瓣7点几的评分似乎显得不太匹配(烂番茄81%)(而且当然也不是说奥斯卡评分就该高)。我想我是能理解这个评价的,影片的故事可能在今天来看并不时髦。但评判电影的价值,可能重要的不是电影故事的背景年代,也不是现在观众所处的年代,而是上映时电影与观众所处的年代。
新神父与老神父的冲突与和解是全片主线。影片的视角其实一直是从年轻人视野出发的:影片刚开始时,新神父给人印象是一个看起来“玩世不恭”的年轻人,但在做正事的时候却丝毫不马虎(这就是很多新世代人对自己的印象);老神父则是一个古板而任性的老古董(这就是对上一代人的印象)。而随着剧情的进行,在镜头后观察的观众也渐渐体会到了老神父的温暖与可爱一面,最终以精心策划的温馨母子重逢一幕,伴随着摇篮曲完成了收尾。这是新神父与老神父的最终和解,也是观众中新世代与老世代的和解,更是观众自己与自己的和解,通过影片完成了这些看上去很艰难的目标。而与其说这是一部影片,不如说是一部在二战时期好莱坞及时出现的“迷惘的一代”的“精神寄托”。除了新老神父,还有歌手与父母,军人与商人父子,老神父与母亲,两代人彼此的互相认可与和解,在日新月异的20世纪中叶美国得到了极大认可。
此外关于宗教、爱情与梦想的副主题诉说与质疑也很合适:宗教的歌曲只能是弥撒或者颂主,而不能是温馨而可爱的吗?舍弃一切追求爱情与梦想是不可以的吗?这也是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而影片给的答案是相当明确的:当然不是。孩子的歌才最终打动制作人的铁石心肠,商人之子与歌手都有一个不错的结局。今天来看,故事也许可能稍显无趣;但这是影片给1944年的人们答案,是二战时期跨越银幕送于人们的一份勇气,希望穿越时空,今天仍有更多人能接受它的遗赠。我认为它无愧于1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going my way,是两代人的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