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7-09

邮差:邮差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尽管许多愤怒的青年在大声抗议这喧嚣的都市、狡诈的人性、无情的工业化等等,尽管许多小资们正以各种解构和取消主义的态度在新兴的城市温床上吟唱,迷醉,一面享受现代文明,一面也发着各样的牢骚,可是本来没有经历过多少田园诗般生活的我们似乎并没有充分的理由提出这些抗议,因为没有比较,也没有非比较不可的理由。然而,过去像透过帘帷的月光,依旧照进了我们的本来无辜的私房。只要有一点点蛛丝马迹让我们确信我们曾经或者应该生活得别样不同,我们的心就不再封闭了,这样的时刻我们甚至总是有些偏心的拿着现在的种种不好去比较过去在想象中被美化的部分,因此我们不得不不满起来,怀旧起来,孤独起来。  电影作为“想象的能指”,本身就具有半梦的性质,我们憧憬的许多幻想,都是从电影中来,而我们心甘情愿的陶醉在这样的梦幻里,也许这就为什么艺术可以成为人生的疗救。  意大利电影《邮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一个叫“下海湾”的小岛风光秀美,民风淳朴,但是常年缺少淡水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主人公马里奥是岛上一个渔民的儿子。他虽然能读会写,天生具有浪漫情怀却因为朴实害羞而不善于表达。他幻想着去那不勒斯、美国、日本等“大地方”生活。而务实的父亲却总是劝他先找到一份工作。  此时,智利著名诗人、共产党员巴勃罗·聂鲁达因政治倾向在国内受到通缉,流亡意大利,意政府将他和妻子安置在“下海湾”。意大利人热情的欢迎这位人民诗人,小岛上的邮政局为处理每天从世界各地寄给这位大诗人的众多信件,招聘临时邮递员专为他送信。马里奥接受了这份薪金微薄的工作。每天他骑着自备的单车翻越山岭到诗人的住处,诗人每次都给他一点小费。开始,马里奥不过认为聂鲁达是一个可以写出美妙情诗打动女孩子芳心的诗人,但邮政局的上司佐治却对诗人非常崇拜,受他的影响,马里奥买了一本聂鲁达的诗,请他签名,却打扰了诗人的思考,诗人并不情愿的草草签了名。马里奥感到沮丧,但是并没有丧失信心,他读了一些诗人的诗,并鼓起勇气向聂鲁达请教。没想到诗人是个平易近人的老人,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他讲解暗喻的使用,马里奥开始领悟了诗的奥妙。马里奥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诗人,聂鲁达建议他去海边漫步。一次,他们在海边散步,马里奥关于一切都是隐喻的想法打动了聂鲁达,他发现了这个渔民的儿子的敏锐感受力。一次,马里奥在小岛的小酒馆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少女贝雅特丽彩,但是由于不善于表达而受到了姑娘的戏弄。他跑去聂鲁达那里求他以马里奥的名义为她写诗,诗人和他一起到小酒馆里走了一遭,当着大家的面为马里奥签了名,使得马里奥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次,聂鲁达的朋友为他寄来一盘录音带,马里奥听说这个东西可以将各种声音录下来,对这个老式录音机产生了兴趣,聂鲁达请他对着录音话筒讲一讲岛上的奇景,马里奥支吾了半天只说出了贝雅特丽彩的名字,姑娘将他的心完全占领了。为了获得她的青睐,马里奥不断钻研诗歌艺术,向聂鲁达学习,他将自己写的诗念给贝雅特丽彩听,终于获得了姑娘的芳心,尽管受到了酒店老板娘、贝雅特丽彩的姑姑的反对,两个人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在婚礼上,聂鲁达作为证婚人即兴朗诵了诗歌,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智利国内解除对他的通缉的消息,他可以回国了。  聂鲁达走后,马里奥仍旧负责照料他居住过的屋子,他每每去那里回忆和诗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意大利此时正在筹备大选,共产党和基督教社会党两不相让,争持不下,受到聂鲁达的影响,马里奥加入了共产党,并勇敢地站出来揭穿了社会党党徒为了邀买人心而谎称要在岛上修建自来水管道的阴谋。马里奥的家里人因为聂鲁达长久以来都没有消息,而认为诗人已经将他们这些乡巴佬遗忘了,只有马里奥坚信聂鲁达不会忘记他,忘记人民。贝雅特利彩怀孕了,马里奥给未出世的孩子起名叫巴比图,是聂鲁达名字巴勃罗的谐音。有一次,马里奥去聂鲁达的故居,发现了他留下来的老式录音机,萌生了一个为诗人留下纪念的想法。他找到邮政局的佐治,请他帮忙改造了机器,两个人将岛上海浪轻拍的声音、咆哮的声音、风吹过灌木丛的声音、风吹过山岗的声音、小教堂的钟声、父亲拉渔网的声音、还有小巴比图在襁褓中的声音等等都录制下来,作为送给诗人的礼物,好让他能够记住这个小岛,记住意大利。  多年以后,聂鲁达携妻子回到了岛上,来看望马里奥一家。此时,小巴比图已经五六岁了,长得和父亲很像,但是马里奥却离开了人世。贝雅特丽彩向聂鲁达讲述了马里奥的死,在一次共产党人的集会上,他作为工人代表被邀请上台讲话,而他要借此机会朗读自己写的,献给诗人聂鲁达的诗,不幸就在此时他们受到了当权者的镇压,马里奥牺牲了。诗人终于听到了马里奥为他精心录制的岛上的奇景之声,但是却再也无缘见到这位老朋友了。  影片的结尾,聂鲁达一个人徘徊在蔚蓝色的海边,根据贝雅特丽彩的叙述想象着马里奥牺牲的场景,耳边响起的是马里奥朴实的话语,诗人心潮起伏,赋诗一首纪念这位永别的故人。  影片的叙述平缓而带有轻松幽默的情调,直到聂鲁达走后,马奥对故人的思念犹如烟氲般逐渐升华,终于达到了诗一样的美好境界,而最后马里奥的牺牲将一个诗人和一位劳动群众的深挚友谊推向了高潮。然而即使是处理生于死这样的最适于煽情的范畴,影片依旧保持着哀而不伤的情调,诗人在海边漫步的彩色镜头与想象中马里奥在集会上牺牲的黑白镜头慢慢交替切换,伴随着轻轻的海浪声与马里奥的叙述,营造了诗一样美轮美奂的情调,特别是交待马里奥牺牲的镜头,一页诗稿在惊慌纷乱人群中缓缓飘落,意味着人虽终将归于尘土,而诗和友情却将历久常存。“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邮差》再一次展现了诗电影的巨大魅力,这里没有苦涩的思辨和艰深的哲学、没有残酷的暴露或华丽的粉饰、没有放任的搞笑和廉价的眼泪,然而没有人怀疑这是伟大的艺术,是只有意大利人才能创造出的艺术精品。或许是如此的佳作实在不可多得,主人公马里奥的扮演者马西莫.特罗西是意大利著名的喜剧演员和导演,在影片中他展现了高超的演技,此片拍摄完成后他突发心脏病逝世,在电影外给这部伟大的作品又添上了令人崇敬的色彩和使人叹息的魅力。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无疑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二次大战以后,饱受战乱之苦的意大利人渴望着新思想的解救和强有力民族复兴,此时共产主义作为全新的意识形态在意大利蓬勃的发展起来,50年代,意大利共产党已经在议会竞选斗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当权者运用国家机器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并施以疯狂镇压。现在去探讨当时共产主义运动的得失已经成为了历史研究,影片的制作者也显然志不在此。故事更多的思考了诗艺术在人类存在中的不凡意义。这里的诗显然也不仅仅指出版物上刊登的诗作,“诗”在电影中作为一种存在方式而存在着。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诗人聂鲁达自不待言,马里奥作为一个渔民的儿子,同样也具有着对诗的渴望和感受力,聂鲁达写作时遇到障碍,问他从渔网可以联想到什么?马里奥回答说,“忧愁”。可见“诗性”在每一个热爱美、追求美、全身心去感受美的人的心底都悄悄的存在——这是除友谊之外本片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即使是一个文盲、一个盲聋哑人,他们也可能具有诗的情怀,诗的本质决不是文字的能指,诗根源于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美的追求,而文字只是表象和交流的手段而已。而马里奥最后不仅写出了诗,而且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了用岛上各种自然籁声写成的诗,它比文字更真、更美。小岛居民拙朴自然的生活,憨厚直率善良的性格,小岛秀美的风光,与但丁恋人同名的美丽的女孩,这一切都以诗的方式存在着,向我们昭示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理想。马里奥最后加入共产党,与其说是抱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还不如说是相信聂鲁达相信的东西一定也会像诗一样美好。诗不仅仅给人以美的感受,不仅仅将一个大诗人和一个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它可以给予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以斗争的勇气,并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然而马里奥鼓起勇气当众诵读的不是政治宣言而是献给聂鲁达的诗,政治不是诗的方式,美才是诗的方式。郭沫若后期的说教口号诗之所以不成功,就是把这两种存在方式搞混了。而当代许多精英诗人从另一个极端狭隘的理解诗,他们太过个人化的诗作完全不理会那种人性中的普遍性诗的存在,倾向于不和读者交流,他们的方向也在离美越来越远。  在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时代里,我们背负的苦痛与空虚已经足够沉重和乏味,因此,我们需要诗,需要梦幻,希望能够多一些这样宽容和热爱美的艺术家,为们创造出一剂止痛药,让我们可以敷好伤口,继续前行。

邮差Il postino(1994)

又名: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 / The Postman

上映日期:1994-09-01片长:108分钟

主演:菲利普·努瓦雷 马西莫·特洛伊西 玛丽亚·格拉齐亚·库奇诺塔 雷纳托·斯卡帕 琳达·莫雷蒂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 马西莫·特洛伊西 / 编剧:富里奥·斯卡派利 Furio Scarpelli/Giacomo Scarpelli

邮差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