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中少了阴谋、儿女情长、飞檐走壁、烈焰冲天,全片中弥漫的只有荣誉、信仰和竞争精神。英国电影在失去了卓别林以后,已经很难再出现一些能够震撼心灵的电影了,虽然一个特工的出现给了英国人遮羞布,但是它更多的像是美国人的私生子,而真正让国际影坛,特别是北美影人再次将目光转到英伦三岛的,我认为正是这部拿到四座小金人的《烈火战车》,而美国的资本这个时候才开始愿意真正为英国电影打开保险柜。
如果要评选一部最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电影,那么《烈火战车》可以算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而它更能若颖而出的特质在于,非常准确地选择了一宗历史片段,而这片段将宗教和体育放在了一个故事里。
宗教和体育,都是一种值得去信仰的事物,而电影将其放在了一起,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群男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向前奔跑,互相竞争,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的故事。
记得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影片的名字时,第一印象便是这难道不是一部讲赛车的动作枪战片么?(结果还真有一部同名的港片,讲摩托车竞赛的故事,刘德华主演)
所以我对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很感兴趣,直到有一天特意搜了搜片名的起源,然还是和信仰有关。
典出《以诺书》,一部非正统的基督教文献,里面的主人公以诺克,在完成神交给他的任务以后,便乘坐着“喷火的战车”前往了天堂。
本片的双男主,埃里克和亚伯拉罕,也颇具宗教色彩。前者是一名出生于苏格兰,最后死于中国的传教士,虔诚了一辈子,后者是名一出生就带着宗教味道的犹太人,剑桥的高材生。
两个人从出身到信仰(亚伯拉罕其实要更世俗一些,甚至带有点儿无神论的观点)截然不同,而影片将他们放在了一个跑道上,让他们成为了对手,这种互为对照的形式在《极速风流》和《我,托尼亚》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埃里克算是双主角中的主角,毕竟剧本是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他身上具备明显的双重角色身份,一方面是一名短跑高手,另一方面又是一名虔诚的传教士,而这两个身份在影片中都体现的非常鲜明,在最后的最后,便是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对抗——是否违背信仰,在安息日比赛?后者亚伯拉罕,则扮演了一个奋斗的角色,从失败到胜利,从歧视到尊重,他的影片性格更为好斗,倔强,渴望胜利,因为他需要通过胜利去改变一些事情,给与自己信心,因此当他输给埃里克的时候,所产生的消极情绪非常明显,也反衬出了他对胜利的渴望。
两个人从表现手法和背景上都注定是作为矛盾冲突的来源。
而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本片虽然将两个人作为了本片几乎是唯一的人物戏剧冲突,但对于这种戏剧冲突始终是保持着一种绅士精神的味道,两个人自始至终是体现了一种竞技精神,没有丝毫的在人的品德或者情感方面的对立。而这种竞技精神或者说是奥林匹克精神,从影片一开始,伴随着一众选手在海滩上的奔跑,慢镜头扫过每个人的脸,我们能看到运动的疲劳和痛苦忍受,以及伴随的荣耀,自豪,加之我们至今仍耳熟能详的配乐,那种久远、宏达、近乎于上升至灵境的音乐,让我们不由得产生了一种信仰般的神圣感,也就在片头就为整部影片定了调,它是充满信仰和更纯粹讲述人类美好一面的电影。
运动题材影片往往会把最后一场比赛作为核心的高潮,而本片的高潮也同样放在最后的比赛,但是不同的是,最后的比赛从节奏到时长,甚至说对于人情绪的调动方面,都不算是真正的高潮,而真正的高潮是围绕在埃里克对安息日比赛的坚决抵制,以及林赛爵士最后让出比赛资格的高风亮节,这些伟大的人性和坚定的信仰,以及最后的胜利,这发生在奥运赛期间的一系列事件,构成了一个整体的高潮部分。
而影片最后的最后,与片头遥相呼应,依旧是在海滩上的奔跑,依旧是这些荷尔蒙爆棚的冠军、绅士们。观众们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只能低下头看着自己的啤酒肚摇头叹息。
这也算是个醍醐灌顶的高潮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