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父亲》这部片拍摄完成,我走入大学校门。
2009年,我在TEDxBeijing的名流酒会上认识了CNEX,这部片子的制片方(自己身穿邋遢至极的衣服,没羞没臊的去换名片)。当时我觉得CNEX拍的片子也就是《老妈蹄花》这个类型的。
2011年,《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看到这部纪录片,翻出来又写了篇文章,我重新去寻找片子的来源,下载下来才看到“CNEX”这个熟悉的标志。标志下面是一句话:给下一代的太平盛世备忘录。
毕业之后,这部CNEX的片子,这部和大学,就业有关的片子才重又被我拾起。不知是不是应该更早点看这部片子,在马上要面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看一看。
===
“自由平等不忘您,美满幸福靠自己”。横批是“感谢小平”。
“父亲”2007年最新换上的春联,这样写道。之前几年的对子,也都赞颂同一个主题,就是勤劳致富。
原来在“父亲”的眼中,自由平等是早就实现了的(城里人难道还不满足吗?)。是啊,勤劳就能致富,这个理念还不够明确吗?或许有人不勤劳就能致富,可没有人勤劳了却不能致富。——“父亲”无暇顾及官富二代们如何朱门酒肉,他只和身边人比,和自己的过去比。他们从0甚至从负数开始,慢慢想要进入这个社会关注的视线中。
如果说勤劳就是每日揽工做粗活,赚取每天可以期待的一点工钱,那上大学这个事物,又该如何看待?花钱扔进深不见底的无底洞,就为了4年之后一个空话般的承诺。为了不再那么“勤劳”就能多“致”点富,现在这么多的“勤劳”就都白白投了进去。
上大学,是“父亲”义无反顾进入的一个庞氏骗局。很不幸,结局证明了这一点。
===
某清华男说(泣不成声的),我原来跟这个儿子一样,现在是开着奥迪A8来的。某豆瓣影评说(打了2颗星),儿子又是凤凰男又是性格内向,父亲不给儿子好的性格也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是悲剧。
要质疑这部片子简直太容易了,因为它只有45分钟长。比如,幸亏这家生的是儿子,如果是女儿会不会从小就不让她多年书,初中毕业就去干活嫁个人家?如果是女儿这父亲的品格还能这么高尚?比如,你做过抽样调查没有?中国事业有成的凤凰男何其多也为啥你就挑这个废柴儿子的家庭?要故意突出教育失败用心何其毒也么?等等。
如果让我来做导演,我挑选的一定是我身边的事情。这个导演能跟拍四五年,选的也是他自己身边的事情。他必然对这个家庭有着心同此理的感触。而且,这是一个不容易发出声音的家庭,他们唯一的存在意义也许就是构成人口普查报告上数字的一个油墨点。而纪录片啦,《生活空间》《看见》啦,说到底也是让不容易发声的家庭努力发出声音来,作为自己曾活过的证明。
为什么儿子看了纪录片会悲伤,父亲却高兴的不得了?他们“上电视”了啊。电视不就是中央电视台么。还能到国外去呢。这用光宗耀祖来形容也不为过。伍皓在微博说,他看到云南乡村舞蹈大受感动,说要带他们上央视的星光大道。村民们很激动:“中央电视台是不是在昆明?”可惜公共知识分子们忙着批判伍大人利用公权力带他们去央视,却忘记在这些大字不识的农民身上稍作停留。
===
那么,我自己身边的事情又是什么?
我知道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故事。他们都是来自农村,都领助学贷款。男生平时出门家教,还组织命运类似的同学们创办自立的社团,举办活动,在食堂门口挂条幅。他打篮球,谈恋爱,和同学们正常的交往。女生学习很努力,热心帮助同学们做作业,因为家庭条件放弃了考研,但最终也成功的在北京安顿下来。
但是,他们都没有“儿子”这个家这么穷。男生攒下生活费就可以给女友买手机,女生除了换过手机之外还有一个联想的本,3000多吧,记不太清了。
这个“儿子”课余补贴家用的办法是:捡矿泉水瓶子拿去卖。在我的学校里,要么我没注意到,要么就是没有穷成这样的同学。
我们不妨来替这个“儿子”做在校期间的打工规划吧:他别说英语了,普通话都说不好,家教至少要说话标准点儿才能“忽悠”好学生家长,要不你的数理化啥的必须相当过硬。从他进入本省高校的一个调剂性质的专业来看,都应该不满足。服务业首先需要干净的制服,然后是阳光般的微笑,他内向不说,衣服恐怕也很难多买几件。在街上发传单更需要勇气,而且比捡瓶子也好不到哪儿去。能默默地赚一点钱的办法,也就是做点别人不愿做的事了。
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我的宿舍有一个如此贫困的同学,我会毫无怨言的赞助他吃点东西——我们宿舍也会全员赞同——并且教他如何跟我们联机打dota。但是,能培养出药家*的宿舍也有,其他人合起来欺负某一个弱小导致他搬出宿舍的也有,长期各干各的无视他人的宿舍也有,他怎么能指望自己遇到的同学都对他这么好?而且,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也不是很好(捡破烂的啥的)。
总之,“儿子”就是来到了这么一个学校,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同学,最后演变成默默地捡拾瓶子的状态的。很可能,也没有人帮他考试作弊,没有人跟他一起去招聘会,没有人邀请他吃散伙饭喝的烂醉。他沉默的拿着父亲的钱,到大学这个花花世界逛了一回,又不得不回来。
我看到这个“儿子”,想起的是小时候的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无比庆幸自己投胎在一个给我足够力量和勇气的家庭里。要不然……
也许不同起跑线的人之间就是无法理解对方——我一直被人说,自己过得太顺溜了,无法理解他人的艰辛。首先我试着去理解了但没啥效果,其次我自己也有难受的地方可也讲不出来。但是,请相信我的确一直都在努力去理解其他人的处境。
===
最后说说教育的问题。
老父亲绝望到最后,也说出读书无用的叹息。这样的父亲在中华大地上远未绝迹,认同他观点的其他阶层的人却也越来越多。大小城市,不都是拼爹么?谁告诉你勤劳就一定致富了?
问题不在这里。我挺认同一种观点,就是上学教会你的不应该是具体知识,而应该是学习的能力。
这就是说,要求从没接触过发稿系统的你在1个月内可以当值班编辑,要求0金融知识的你在2个月内学会分析公司财报,要求以前只是参加别人搞的活动的你在1个月内自己组织一项活动——场地都是自己联系,要求对数字不感冒的你组织历时1月的抽样问卷调查,还要想着如何让其他媒体帮你一起发布调查报告。
至少,要求你从自己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中,回想当初我是什么样的思路,从而代入新的变量,解决新的问题。
我们主编对研究生文凭一向不感冒,每到面试的季节就给我们讲,他遇到的从我们公司隔壁某名牌大学出来的硕士,如何的一根筋,什么基本常识都不知道云云。考研还是有用处的,如果想虚心钻研某个学科,至少能提供一个清静的环境,但拿着文凭当敲门砖已经一点都不保险了。
硕士和博士的战场尚如此,薄薄的本科文凭,在没有理想的前提下如何不堪一击,还用得着说么。
无论什么角度而言,知识本身,已经再也不能改变命运。我想,你可以不给孩子买房,不给他名贵的玩具,但一定要给他一个iPad。这已经不是知识,这意味着“外面的世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渴望改变的野心,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http://lishuhang.com/blog/2012/01/24/brave-father/

父亲(2007)

又名:Brave Father

片长:48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李军虎 / 

父亲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