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仇,侯孝贤导演曾讲过一个故事。
说的是台北一位少年,头一年暑假去台南外婆家消暑,被邻居大几岁孩子打了一顿。回台北后心里暗暗起誓要打赢回来。寒来暑往这一年,长得强壮练了功夫,可转年夏天父母没让他再去台南。少年瞒了父母,坐了半日火车,又转了公交,凭着模糊记忆在外婆家附近巷子里兜来转去,又是半日。到了黄昏,才找到邻居孩子的家门,满头大汗把房门拍得啪啪作响,邻居孩子早忘了当年打架的旧怨,开门甚是意外,问他:你怎么来了?一瞬间,气喘吁吁的少年已经忘了出门时的决心,脱口而出的是一句:快,给我口水喝。
复仇这件事,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具备了天然的正义性,起总是一腔热血。可另一面是,复仇的过程越延宕,就越容易对它的必要性起疑心。《冰与火之歌》里,狼家女儿艾丽娅怕自己忘了血海深仇,每天晚上要把要杀的仇家名字都念一遍,名单上的人最后她都杀了吗?并没有。不单是复仇,世间外物,都是如此。路一走久,分得清南北,也辨不得东西。时间一久,对错多了维度,正邪就没了界限。利益纠结,人情混杂,给自己一个台阶儿,往往一抬脚不是退一步,而是稀里糊涂地就滚下去,日子也稀里糊涂过下去了。
闲笔说这个,大约是自己看《邪不压正》的一条路径。纠结于电影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概是想得太多太复杂,电影结尾在导演作品里讲得少有的明白:巧红告诉李天然自己拿他做了一个实验,一个人、一把枪,复仇这件事儿到底能不能干?非得等个良辰吉日?非得等俩仇人扎堆儿?非得假装和生活和解?所以,李天然的大仇得报,是巧红斩断情丝的开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浪漫和决绝的共鸣,如北平屋顶的落日余晖,是让人怅然的潇洒。
在《邪不压正》的故事里,大约有四层复仇故事。李天然的复仇在最显处,受制于组织使命,听命于父亲安排,而最大的障碍是内心胆怯。巧红的复仇是副线,挪用了施剑翘的身世,和李天然形成互文关系,表面上是她在教导李天然,实则是在等待被李天然唤醒。第三层的复仇是蓝清峰,两个儿子分别死在军阀和日本人的手上,他为了让朱潜龙和日本人狗咬狗,十五年运筹帷幄精心布局,算上删节版里提示的和凯文史崔西的戏,甚至和美国人做了交易,韬光养晦又家国大义,怎么就穷途末路了?
这三层复仇只算家仇,中日矛盾就是国恨了。所有的评论声音里,最无稽的大约就是把《邪不压正》说成抗日神剧。相反电影倒是与《鬼子来了》一脉相承的,关照了时代的荒谬,和自欺欺人的国民性格。蓝清峰处心积虑换个名单,不过就是朱潜龙三个字,幻想着不要给日本人进攻北平城的借口,到底还是迎来卢沟桥的枪声。实力不等面前,再大的局也一戳就破,说掀桌子就掀桌子了,和敌人做交易,不是狼狈为奸,就是与虎谋皮。
北海老师的《侠隐》看到的是好一座危城,尚有几番盛世残景,留下的是一个美国大男孩儿潇洒其中的穿行。而《邪不压正》里,用我之前供职报社主任的说法,是一个斯拉夫男孩的觉醒。是少年的成长,是心怀恐惧的无所畏惧,是不解风情的万种风情。诺大的北平城,是一下雪才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城市,偏要说破这不堪与矫情,魑魅魍魉蝇营狗苟,一把火把胆小怯懦烧个干净,钟楼顶上看复仇的烽火,庸众欢呼声中跃下层楼,才是真的勇敢、浪漫与多情。
电影刚上映就刷了两遍,信笔写了点什么,但也没结个尾。后来,铺天盖地的解读一多,也就觉得许多人更有珠玉之见。影片技术层面的好,人物角色的魅力,香雪成海、黛瓦如云,人心似镜,说的人多了,也没什么必要再赘述。至于那些负面的声音,看不懂就没办法多说什么,看懂的还生气多半是觉得被冒犯了。傲慢这件事该怎么界定呢,傲骨和傲气也许就一线之间,一步之遥。傲总比趴着好一些。
很难完全不去理会票房,但评价电影,这个标准太没意思了。好作品的魅力,如尖刀挑动神经,是你回望时总会想起是不是自己错过了什么。所以这个层面而言,创作的价值远远大于评论,对于严肃的创作,随便说两句自然是每个人的权力,但要严肃评论总是要小心些为妙。总体说来,它不太像对创作者的解读,更像是对个人认知的一次呈现。此时发在这里,权当留个备份笔记。

邪不压正(2018)

又名:侠隐 / Hidden Man

上映日期:2018-07-13(中国大陆)片长:137分钟

主演:彭于晏 廖凡 姜文 周韵 许晴 泽田谦也 安地 史航 李梦 丁嘉丽 陈曦 

导演:姜文 / 编剧:姜文 Wen Jiang/何冀平 Jiping He/李非 Fei Li/孙悦 Yue Sun/张北海 Beihai Zhang

邪不压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