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电影里几个模糊剧情的人物理解:公园戏的问题,为什么有这段戏? 我想这个片段吸取的是白先勇的《孽子》同性恋小说题材,后来被拍过电视剧,我看过剪辑和小说介绍,虽然没有精力全神关注,但斗胆写一下自我理解,因为并没有读过这原著,我没办法完全负责自己没有臆断。写这部分内容离不开人的欲望,同性恋在没有任何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恐怕连生理需要都只能偷偷摸摸,爱不爱先放一边,情欲是人的基本需求,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少数性取向的人该怎么解决问题,难道图书馆?还是公园吧,公园这个场所既公开又隐秘,甚至有种孤岛与世隔绝的意味,是苦楚闭塞也是寻找释放的乐土。白先勇先生的《孽子》里的故事描写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公园里,他们是无家可归的孩子,只能在这个公园里寻找同类慰籍,寻找生存下去的经济来源,寻找可以离开的归宿,这里有欲望也有温情,但爱情就太难了。连容身之地都成问题,爱情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

为什么无家可归?作为同性取向被认为有罪的时代,家庭的认可就尤其艰难,无论是平民家庭还是富贵人家,不论是草民阶层还是上层豪门,对同性恋都视如反骨,离经叛道,甚至道德沦丧,败坏门风,等等难以被接受,更不要奢谈理解。而父权就是家庭里躲不开的掌控权威,那些人物的悲惨遭遇的开端都源于原生家庭的厌恶和抛弃,尤其父亲。电影里都稍稍展现了一下张家汉和王伯德的父亲形象,先写张家汉,毕竟是他的视角,他的母亲在家里是没有话语权的,给张家汉买机车要偷偷的动用自己的钱,但她很宠爱这个小儿子,温柔通事理,而且女性特有的细腻是很容易看出儿子和王伯德之间的暧昧,并不只是朋友,她为了维护儿子并不愿意想太多,更不愿意挑明,她属于传统善良的家庭妇女形象。张家汉的父亲对儿子就属于我们家长比较常见的批评式教育,甚至在饭桌上外人面前都不能照顾孩子的尊严,就是我想打压你就打压你,我挣钱养家就有权说你,所以张家汉的叛逆和执着来源于父母对他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父亲对他的打压非常让他渴望在其他地方得到认可,原先有人写过他举起要打学弟的棍子,前后性格不一致。这是因为是他原先要在小团体里被接纳,需要做一些违心的事迎合团体需要,家庭里得不到的承认会从朋友那里得到补偿。但是遇到王伯德,爱情的力量让他不再需要迎合别人才能有满足感,他有王伯德就有了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认同和爱。这时母亲平日给他的温柔爱护就会对他性格产生延续影响,激发引导着他对王伯德契而不舍的付出和忍让,执着而不计后果。在这点上我觉得人物还是符合心理逻辑的发展。

而王伯德就比较复杂了,因为不是他的视角,本来给予的内容就不够多,再删删减减,就更不好看出来他为什么矛盾。王伯德上面有三个姐姐,父亲是个粗暴的男人,出场是开车来的学校,戴着金链子,按我的理解应该是有点钱和势力,毕竟学校还有人出来接。见到儿子根本不容解释,上来就拳打脚踢,王伯德除了躲,就是在打骂提起生他多余上顶了嘴。在这之前,王伯德跟张家汉无不伤感地说自己在这个世界是多余的,可见王伯德并不是平时里满不在乎只会嘻嘻哈哈的人,相反他容易多思多虑,自卑自伤,只是除了张家汉没有人能看到这点。(导演删掉班班和张家汉私聊的情节我觉得很糟糕,里面对话是张家汉看出了王伯德的忧虑,懂他的悲伤,班班才会惊叹你比我要了解他,整段戏没有和后面说勾引也接不上,对话有情节没有,拍了内容却剪没,让我很无语)王伯德的父亲比张家汉的父亲还要糟糕,就是想打就打,我的儿子,打死都活该,儿子成了私有物,在他的眼里并不具备独立人格,态度自私而野蛮。没有提到过王伯德的母亲,但我想就算有应该也一样没有话语权。王伯德的矛盾就在于他太能忍耐,他虽然作为独子,按道理是被寄予厚望的,但恰恰他学业并不出色,父亲高压式的教育,只会让他又叛逆又压抑,多愁善感,觉得电影的世界更有意思,其实换个角度这就是他在潜意识里逃避现实的残酷,现实里无法实现的自我,可以在电影里变得自由。看他给张家汉最后打电话的家庭布置,一面墙的奖杯和奖状,和一柜子的洋酒,恐怕都不是他的,三个姐姐都不像他这么失败,酒恐怕是父亲的,这个家给他的重视显眼地位在哪里?他同样需要认同感,他又不屑于和规矩妥协,不合群没有小团体,遇到张家汉可以懂他,是爱人之间的懂,共呼吸同命运的互相依赖,就因此他更不能让张家汉被他拖累,他只能极力压制忍耐,甚至阻止,他的自卑自伤会因为爱被加剧释放。所以他才那么矛盾。

写回为什么会有公园里的一场戏,这可能跟我前面解释的,张家汉苦寻王伯德未果,他在公园里就像被抛弃的孩子一样找不到归宿,同性恋无处可去的悲哀和此时的张家汉的心情是重叠的。老头的出现就是另一个悲剧,性向是持续一生的状态,它无法根据人的意志改变,哪怕你行将老朽也改变不了你的原始欲望,得不到光明正大的去处,就只能在公园里像个孤魂野鬼一样守株待兔,寻找片刻温存,可怜卑贱。张家汉悲痛欲绝地等不到王伯德的回应,自暴自弃地想自毁,既然得不到爱,这个肉身给谁都一样,越老越丑,就越脏越得到解脱。但是不行,张家汉没办法像别人那样只服从于欲望堕落,他要的不是毁掉一段感情,他要的是王伯德的爱,无论从欲望还是到精神毫无保留的接受他,哪怕得不到也不能弄脏了他心里的爱。所以他愤怒地说自己不是那种人,那他是哪种人?在他心里爱高于欲望,欲望可以源于爱,但不能折辱爱。同性恋不是他自暴自弃的理由,他要的不是这些。毕竟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不是《孽子》,时代虽然没有多少进步,但还是在慢慢向前走,世界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尽管他们当时仍得不到应有的权益,尽管一切还很遥远,还是想留给人们一点点希望,所以除了电影主题曲,一直在放的就是蔡蓝钦的这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

有一点希望

有一点失望

我时常这么想在这个世界

有一点欢乐有一点悲伤

谁也无法逃开我们的世界

并不像你说的真有那么坏

你又何必感慨用你的关怀和所有的爱为这个世界

添一些美丽色彩在这个世界

有一点希望有一点失望

我时常这么想在这个世界

有一点欢乐有一点悲伤

谁也无法逃开我们的世界

并不像你说的真有那么坏

你又何必感慨

用你的关怀和所有的爱

为这个世界 添一些美丽色彩

在这个世界

张家汉用“强”的,王伯德为什么道歉?就是因为王伯德先前已经知道俩人彼此是相爱的,他都在台北那个晚上,在张家汉偷吻之后告白过了。只是后来经过被人看出破绽,进而那群人对王伯德施暴,王伯德因怕伤害张家汉起了变化。一个不想承认,一个勇于承认。张家汉为什么要用强,小说补充交待很清楚,包括里面表现欲望和爱纠缠的内容比电影里还要强迫,我个人觉得小说里那样写内心活动很好解释清楚,但电影画面就没办法做到这么细致,更容易造成误解,即便文字语言造成歧异很平常,电影的直观和晦涩揉杂起来比之更甚,因此导演用面对面的方式做得很好,如果完全是小说那么拍,更活色生香,但容易造成个反效果,达不到情绪对抗的目的。这里是我觉得导演和编剧用心的地方。

面对面的效果好处是,王伯德完全有力气推开张家汉,虽然他受伤不灵活,但不是动不了,没法使全力不是没力气,他第一次能推开,为什么第二次就不行了?怒目而视地盯着张家汉,可张家汉是怎么反应的?如果是一般情况下,他会收手,因为王伯德自从要跟班班谈恋爱开始,对他的态度冷淡到无理地过分,如果他看到王伯德的眼神里没有渴望只有愤怒,他不会再做下去,报复只是一个心理侧面,但不是全部。镜头里是给他仔细看了看王伯德的表情之后,才再次压制了对方,他带着气,带着不解,也带着不忍,他本能感受到王伯德对他不一样的情感流动,但他抓不准那到底是什么,他迫切地需要把眼前的王伯德破坏掉,把自己融进去,甚至是顺着欲望的缝隙强挤进去,把那个隔膜于俩人之间的好朋友的外壳彻底挤破崩坏,他要看王伯德的真面目,不管这个方法是不是过分,是不是对方自愿的,他都得这么做。但他同时又不忍心这么做,所以他几次想吻都克制住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挣扎纠结的过程力气非常大,肯定也非常疼,但他确实是顾不了这么许多,看起来是强,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王伯德默许了,默许张家汉强行让俩人目前可以相处下去的朋友关系遭到破坏,所以他也很痛苦,一方面身体比什么都诚实,一方面心和行动的背驰引发的一系列不可控的结果,他可能早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在出车祸那刻,浑身是伤的他call张家汉,忍不住想见张家汉,虽然看起来是在道歉机车被撞坏,实际是以车子被撞坏为名,来诉说自己的歉意,但这只能使张家汉更生气,(你难道还没机车重要?我不要你道歉,你到底在道歉什么?你对我道歉的只是这件事吗?)俩人其实都心照不宣知道不是机车的事,一个不要赔,一个只说赔,赔什么呢?怎么赔得起,我要的你怎么赔给我?!

这都铺垫好了,所以被“强”之后,王伯德有片刻的难堪和颓废,然后突然扑过去亲了张家汉,因此证明他是愿意接受的那方,从来都是双向爱意,此时他被张家汉重塑了整个人,他把自己彻底赔给了张家汉,好朋友的那个壳再也没有了,露出了他本来面目。道歉才从借口变成真心愧疚,哭着向张家汉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把你扯进来让你成了gay,对不起我做了让你伤心的事,对不起我没勇气承认我们相爱,对不起换句话说就是我爱你。张家汉听懂了,他怯怯地给王伯德冲洗身体,曾经混乱的王伯德此时他已经看清晰了,他逼迫着王伯德承认错误就是在逼迫王伯德承认爱他,然后抱住他悲痛地流泪,是他们都知道这步走得好难,未来更难。

张家汉后来转过身,因为他面对不了如此悲伤而沉重的王伯德,王伯德是birdy啊,他那么爱玩爱闹,有勇气做别人不敢做的事,特立独行到让人仰慕,而眼前的王伯德是被他打破又重塑过的,即熟悉又陌生,张家汉看到这样的王伯德该怎么承受,他们都太年轻了,有些事一旦揭开真相,就再也回不去了。这时他的内疚甚至超过了王伯德,都是和我有关,是我造成的。正因此,他在之后扑过去保护王伯德,被王伯德质问,才有底气跟王伯德正面刚,怎么跟我没关系?

这也是我能觉得这个故事很美很动人的地方,也是王伯德出彩的地方,我认为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否则会很多人都看不懂,很让人可惜。

班班的问题。除去小说里的形象,我只写一下电影里我理解的班班和王伯德,班班真正引起注意的是张家汉,不仅是王伯德,王伯德只是不满解严的名不符实,既然已经开始男女同校还要假模假式的在一个环境里互相孤立,存天理灭人欲早都装棺材了还阴魂不散,这些条框,能站起来挑战的人是个弱弱的小女生,是谁都没想到的,王伯德本来就是怪咖,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争取作为人的正常权利。他欣赏这个瘦瘦小小的女生。

但张家汉就比较简单,他不在乎什么权利不权利,他在乎的是王伯德会不会惹麻烦,还有他不想让王伯德和女生走近,不只是担心他会惹怒教官受罚,还有嫉妒女生能引起王伯德的注意,毕竟王伯德对他什么感情在他的认知里仍处于混沌状态,否则他不会没听明白王伯德在台北那晚的表白。此时他很容易看成是王伯德为女生说话,怕过多接近以后,会像大巴那些男生一样。结果王伯德撅了他只说,你这样和那些教官没有区别。意思理解是为女生说话就是要谈恋爱啊,就是有精虫上脑?我就不能仗义执言,对这个世界不合理的事发声吗?所以他懒得解释生气转身就走。

这张充满隐喻的画面,整个玻璃墙色彩搭配是绚丽又柔和,炫目而不刺眼,透过来的自然光洒在张家汉和学弟的身上异常美丽,而玻璃上的鸟展翅高飞,却低头俯看张家汉的方向。鸟是王伯德对自己的别称~birdy,后面剧情衔接马上就是王伯德被追打,吵嚷的话说得很清楚,要把他的翅膀打掉,看他还怎么飞。谁才是他的翅膀?张家汉啊,他们要知道张家汉是同性恋,会怎么对待他,学弟就是下场,面对注定会发生的惨痛教训,王伯德还能想着做birdy吗?不能了。一个连男女生同室而坐都不被允许的校园,甚至发现男女生谈恋爱会被开除,情感被禁锢的时代背景下,王伯德和张家汉的关系一旦被发现,这后果恐怕不是两个高中生靠彼此相爱就能背负的。王伯德为此已经牺牲了最可宝贵的那种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是被折翼的天使,不敢走的路,张家汉像傻子一样走下去。王伯德更像傻子一样,一路护着张家汉这个对他像天使一样的男孩走不敢走的路。

张家汉和学弟的对话,是在班班引起俩人注意之后,在王伯德跳下楼台之前,为什么?因为张家汉开始寻找自我疑问的答案,他已经不仅知道自己对王伯德不一样,而班班的出现,第一次让他有了危机感,这个感觉还很模糊,却让他敏感地担心未来一切有变化。什么变化?同性恋会不会被治好,会不会改变去喜欢女生,替自己问,反过来也是替王伯德问,但更主要是担心王伯德。因为张家汉偷偷跑出去跟女生约会过,他身体反应太诚实了,他对女生没有兴趣。当时没有其他途径,对他来说,只有已出柜的学弟给答案最直接可信,学弟告诉他,我从小知道自己喜欢男生,以后也不会改变。满脸是伤的学弟让人心疼也让人钦佩,勇敢的男生啊。不过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他的生存何其艰难,如果没有王伯德极端手段的保护,下一个就是张家汉。 这个问询之后的答案,给张家汉的冲击很大,如果他喜欢王伯德,他就是天生喜欢男生,并且永远不会改变,那王伯德会不会喜欢他呢,如果是,那会不会也永远不会变呢,那女生是不是就不会吸引到王伯德呢?此时却是松了一口气的。

(这里松了一口气~非常轻~)

张家汉还没有想明白的时候,就出了王伯德被打跳楼的事,并且瞬间就做好决定要远离他。为什么是班班呢?在军歌表演失败之后,王伯德跟张家汉闹气,不听张家汉的劝,却给了班班一个笑容,一是他已决定要远离张家汉,二是他跟张家汉才是爱人。你谈过恋爱就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见到你的坏脾气和不讲理。任性都是给自己人的。至少从影片里王伯德这之前还没有主动找过班班,是班班先主动的,王伯德像揉妹妹一样揉了一下班班的头发,这一切被张家汉看在眼里如何能平静,反应大到扭身就走,气得大喊。这么大动静的醋,王伯德本来就知道张家汉喜欢自己,别人都看不出来,他还能看不出来吗。

(这里王伯德的表情是知道张家汉为什么发火,班班是在这之后才被王伯德拉进他与张家汉之间)

班班在这之后就被拉入聚会,看着对面男女的亲近,张家汉赌气去玩游戏机,王伯德叫了张家汉,知道他情绪不对劲,然后才想起自己要喜欢班班,把追随的目光收回来,跟班班聊天,分给班班耳机听歌,这些暧昧的动作,刺激得张家汉直接不客气地问王伯德,你们是在谈恋爱吗?先不说王伯德这个眼神是不是能准确表达清楚他当时的心情。张家汉在有班班出现后,就越来越直接,尽管王伯德用各种理由来躲他忽视他,越这样他反倒越挫越勇的架势,但勇敢是相对的,他只针对确认二人关系上一往无前,用的方式虽然隐晦但行动是果决的,他跟王伯德一样矛盾,只是矛盾的内容不同,他始终不信王伯德是喜欢女生的,他没想过如果表白失败俩人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他更没想过越这样王伯德就更加紧要离开他的脚步。班班?不是班班也会是别人,只是班班更让王伯德喜欢。

(我个人觉得这个眼神很失败……)

王伯德喜欢班班吗?喜欢。因为俩人很相像,说话投机,看法一致,比如张家汉会告诉王伯德要认输,你以为这个世界变了,其实根本就没变。但是班班会说,我觉得你们已经赢了,劝慰起来女性特有的温柔容易让人亲切,但是王伯德爱吗?每个人对爱的定义都不一样,对王伯德来说爱是恐惧,正所谓“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 若离于爱者, 无忧亦无怖”。他的一些选择非常适合这句话。王伯德喜欢班班,愿意跟班班谈恋爱,远离张家汉,跟张家汉发生了关系,之后悲痛欲绝地道歉,再逃避张家汉,甚至跟张家汉为争认谈恋爱而打架,发火让张家汉别烦自己,不要像个ka,他就是直男,大部分没get到剧情的人都这个逻辑,如果按这个逻辑现实里同妻问题只会多不会少,因为王伯德们装得太像了。每个人对勇敢的定义和理解都是不同的,张家汉是在王伯德的保护下痴和敢。当王伯德决定和班班走近的那刻,就没有人再注意到他们彼此藏也藏不住的爱意,只有心细如发的女生班班感觉到了张家汉对她那种敌意,剪掉的影片部分里,她是在跟张家汉表白吗?是也不是,她是想试探这个整日里盯着她,总有不善眼神的男孩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当张家汉深情描述他对王伯德的了解,那种爱人之间才会有的懂,又愤怒于女孩对他的表白,这个聪明的女孩子就明白了,那些不善来自于哪儿,就来自于嫉妒,但她当时不明白王伯德对张家汉的感情。

张家汉和班班一样,敏感又迟钝,他能感觉到王伯德对他的爱,但他不明白彼此为什么要搞成这样不堪。实际上没有王伯德对他的远离,还明目张胆地和班班公开谈恋爱,断了别人对张家汉的怀疑,很难想象那些恐同的人会怎么对待他们,在这个当时严苛的社会环境里他怎么好好活下去,如果他活不了,王伯德又怎么能原谅自己让一切放任下去。虽然他伤害了张家汉,但终归还是让张家汉平平安安地毕业,好好地去上大学,走更远更宽的路。他还是实现了保护爱人的心愿,尽管他痛彻心扉,但他没有跟张家汉解释过一句。只是时过境迁才唏嘘年少时的美好,揭晓答案时已物是人非。由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在不得自主的年龄,这感情本来就是个死局。但由于王伯德的保护,已然让张家汉离开这个局,做到他想给的。这还要他怎么爱呢,怎么痴,怎么勇敢呢?

至于那些情感道德难题,洗是洗不白,同妻是悲剧,而他也是悲剧人生里的缩影,泯然众生,无可辩驳,才更惨烈。

他想和班班试一试能不能在一起,毕竟他喜欢班班,但这怎么也到不了爱的层级,在那个认为同性恋有罪的时代,王伯德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似乎是机会微乎其微,但还是有像站在天桥上的祁家威和身边学弟那样的勇士,尽管被欺压,被歧视,被唾弃,仍然奋不顾身地为同性恋权益奔走牺牲,坚持自己的身份认同,做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时代造成的悲剧并不能洗刷个人选择的怯懦,因此我觉得同妻问题不是王伯德用爱张家汉就能洗白的,这是两件事,可以说王伯德渣,不负责,胆小懦弱,但真不能说他不爱张家汉,他是个直男。班班何其无辜,成为牺牲品,错付一生,她敢挑战权威,小小年纪就站出来大声疾呼制度不公,可是面对爱情,深陷其中之时,怎能不抱幻想,不执拗一搏,或许我能改变他去喜欢女生。就像当初王伯德那样想,或许我可以改变张家汉去喜欢女生一样,爱情会让我们都抱有幻想,哪怕只有一点点机会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只是一个不放手,一个放手了,哪个更会爱? 只能是他们都做了自己能做的当时认为的最优选。

那句“天使不敢走的路,傻子一路冲过去”天使是谁?傻子又是谁?张家汉和王伯德是彼此爱的天使,也是爱的傻子,只是走岔了路就再无法有交集。傻子班班走的路根本就是错的,而天使却是别人的。

电影里没有拍气球事件究竟是谁举报给学校的,但小说里是张家汉在中年重逢时承认是自己告的状,而王伯德早就知道是他。电影没有拍可能导演认为不重要,或者他认为给的镜头足够多,很容易理解就是张家汉做的,一是神父反复强调给张家汉嫉妒是毒蛇会吞食你的心;二是偷气球是俩人秘密行动并没有第三人知道;三是虽然气球条幅上写了晚安我的爱这种暗语,但并没写谁的名字,只是给了镜头班班很激动,王伯德冲班班使眼色,张家汉沮丧退位,各怀心事的三个人,没有局外人知晓;四是气球表白之后张家汉是不想再做努力的,我认为导演删减那场班班所谓勾引戏应该打算放在气球之后,车祸之前,这时张家汉是想忍痛割爱把王伯德托付给班班,他想成全俩人,但班班对他的表白和之后他与王伯德的越界,打乱了他的决定。因为此后他认为班班并没有那么爱王伯德,而王伯德与他越界的关系和那个已经让他确定是爱的吻,使他在心里再也不能把王伯德让给别人,况且王伯德此时对他的无视和冷漠已经再不是未挑明关系的挣扎,在他眼里更多的是背叛和玩弄,他的嫉妒已经被啃噬成了嫉恨,在贴出惩戒公告之前,张家汉坐在角落里彷徨,冰冷的阴影笼罩了他的整个人,这个时候他就已经决定了要报复,但他没有想到后果这么严重。

(补两张图,导演可能认为他导明白了以上的意图,可能吧~不过张家汉坐在这里的样子比在公园里的等待看起来还让人心疼……)

(张家汉这个嫉恨的眼神~)

王伯德没有被开除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男生,还有学校给了他爸爸作为家委会会长的面子,考虑到要网开一面,这个时候王伯德的父亲怎么能不当着老师的面给孩子一顿暴打,来给这件学校和他定性的丑事一个公开交代,他主要考虑的还是要面子,自己的家教出问题丢了脸,孩子怎么想并不重要。张家汉冲出来抱住王伯德挡了砸下来的椅子,除了要保护王伯德,还有这件事闹成这样严重跟他脱不了关系,负疚自责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再有王伯德打了张家汉,也不仅仅是因为张家汉要替他顶恋爱的问题,还差点儿要把偷气球的事吐露出来,他有份做,承认就做实了犯大过的错,不仅偷东西还为和女生恋爱罪加一等告状,数错并有,到时王伯德保不了他,张家汉可没有做会长的爸爸,所以王伯德急怒攻心不得不用拳头堵住张家汉激动的嘴,怕他再说出更多秘密。拦住了,解释就是哥们儿义气,学校不会过分追究,否则后果只会更糟。王伯德到家里告状无非就是让张家汉死心,张家汉的家长不会自己去学校拆孩子的台。(老师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根本就搞不清俩男生在搞什么,一个先告状再领认,一个拦着死活不让认,然后俩人都争着认,还打架,人年轻时才会做最疯狂的事,不计后果,但我看着感动不已,真是感慨人无再少年啊~)

(截了一张难得王伯德在这里情绪在线,也就是眼神在线的图,吃惊,焦急,担忧,生气揉杂在一起的激动情绪表现,曾敬骅演技还是有提升空间和丰富内容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前一分钟还在线,后一分钟就掉线。下面跟张家汉打架被分开的表情就完全不对路了。导演是怎么让演员过得后面这条~)

(这是后面的表情~观众能看懂王伯德内心里有多痛苦现在发生的一切?跟最后面放的一张被张家汉问你们是不是谈恋爱,王伯德回看张家汉的眼神一样糟。表情一会儿在线,一会儿不在线,看得我真想问问导演,挺好的苗子,你怎么栽培的?)

这件事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完结不了的补偿,班班因为这件事而退学,说到底是张家汉和王伯德这场无法承认的初恋里的牺牲品,王伯德除了由于喜欢班班,有远离张家汉的目的,还有就是事后歉疚补救,如果不是他之前一系列的做法,张家汉也不会做得这么绝,不做这么绝就不至于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班班一个小女生在高一被退学,这让她以后怎么做人,王伯德怎么能不负这个责任,虽然他知道这是张家汉告的状,因为只有他们三个人知道气球是哪来的和怎么回事,但除了张家汉没有人会这么做,所以他也是在替张家汉在补救给班班带来的伤害,只是这么做让以后的伤害会更深,当时的他还太年轻没办法想明白这不是他凭一厢情愿就能解决的。不过从头至尾他都没有对家汉问过一句,他认为责任在自己,自己承担后果,不要再把张家汉绑在一起去面对这些。删掉的剧情里,他给张家汉偷考卷,就是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尽管张家汉学习再差下去能和他一个班,他都不愿意,他是真心希望张家汉好,他不要张家汉陪他,何况是负责班班这件事。

导演没拍这些细节或删减掉有关片段之后是不是像他想得那样有效果,我摊手~

最后告别戏份。张家汉在那通电话里问起班班,是意料之中的坦然,尽管他的心还会抽痛。因为他离家出走,被王伯德追到岛的尽头,俩人眼前除了一望无边的海岸线,什么都没有,他们无路可走,他之前曾经对王伯德说过,你以为这个世界变了,其实没有变过。那时他以为自己懂,此时才发现王伯德比他先懂。在这个情感闭塞和对同性恋残酷时代他们根本无处容身,王伯德背着的书包上画有一只鸟,还有一个忍字,已经不是暗示了,这就是把王伯德内心的矛盾明朗化。此时他不再愤怒于王伯德原先对自己时好时坏的态度,也不再责怪王伯德反复无常的背叛。他早就已知道王伯德爱谁,俩人出走使他更肯定这点,只是他再也不想待在有王伯德的世界里,那太让人绝望和痛苦了,他心里很清楚王伯德会选择一直忍下去,但他原谅了,他不再强求王伯德承认什么,所以最后的一通电话里他提到班班,就是已经不再过分介意这些问题,只要王伯德觉得这样可以继续生活,那就是了,他不忍去争执王伯德一切不会变,你是天生的与众不同,我们是一样的无法改变。接受王伯德这样的选择,是他能给王伯德的最后一点体面和成全,无论王伯德怎么选张家汉都希望他是对的,哪怕结果是错的他也要放手了。这次如果不是王伯德主动call他,他不会再做什么,不仅是王伯德先切断联系。尽管思念快把他们咬碎吞食,但俩人能说的也早已说尽,只在电话里说点无关痛痒的客套,这比那首歌放出来还让人无奈和心碎。最后张家汉告诉王伯德每个人的初恋就像史诗电影一样伟大,他和他的初恋故事是伟大的,不肮脏,不恶心,没有罪,像所有人的初恋一样值得骄傲和铭记,但那首歌同时也告诉他,他永远爱他,虽然他的名字只能刻在心底无法有宣之于口的正大光明,这场隐秘的初恋结束了。王伯德听懂了,哭得泣不成声。


三十年俩人再不曾见过面。不是渣不渣的问题,是各自的选择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再无法交集。

中年的张家汉和王伯德相遇情节。我觉得如果前面导演把许多关键细节都删减干净,那么没有中年重逢的情节,这部电影就是张家汉一个人的初恋故事,而有了这个结尾,至少能把前面剧情接起来,这不仅是张家汉的初恋,也是王伯德的,还是班班的。三个人的悲剧让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往上提了提,但是前面情绪欠账太多,以至于没有达到导演设想的目的。(就比如张家汉说班班曾勾引过自己,这段话的内容被导演一剪没,没看过小说,谁能看得懂)

中年人的长相和步态肯定不会是年轻时的状态,人生不是一句诗,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因此从心理还是生理都不可能是原来的他们。中年人该怎么看待这三十年的缺失,再相见是层层包裹下一种难以言说的悸动?可能都不是,那是什么呢?是陌生。哪怕在梦里我想象了能见到你的无数次,没有一次猜中自己现有的真实心情,手足无措的紧张更多是自己容颜被岁月摧残,心灵被世事变迁磋磨得变形之后的无法面对,我不再年轻,不再美丽,不再挺拔,满头白发,眼神混浊,想见你的心情淹没在见你的恐惧里,怕自讨没趣,更怕面目全非的人生里,早就无法有交集的空白会寡淡无味让彼此难堪。

为什么三十年不曾再见面?无论俩人多么相爱,伤害已然造成,爱就像画布,心已被千刀万剐地划得残破不全,再也无法缝合好,也就再无勇气完成任何关于爱你的作品。被伤的如此之深,不是一句我爱你就能回到原点,除了千疮百孔的前缘,最好走的路就是各放一马,消失在彼此之后的生活里。总要经过千山万水才发现那个名字一直镌刻在心底,仿佛那就是自己可以应对世事沧桑的基石。何况成人后的心境总不断在变化,取舍会学着爱自己更多一点,再无法舍己为人的奋不顾身,被命运教训得清楚内心有所保留,心伤恢复得就快,不会再为谁把自己压榨得没有空间退身留步。人毕竟不是鸟,飞不起来就只能脚踏实地活在当下。神父告诉所有当时还是孩子们的他们,要活在当下。这句话谁能理解多少,能做到多少,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因时代而择也因人而选。

张家汉选择活在当下,活得为王伯德粉身碎骨的痛苦;王伯德选择活在当下,活得为张家汉撕心裂肺的欲语还休;班班选择活在当下,活得为能让自己的初恋梦想照进现实而努力却错付一生;神父选择活在当下,活得拒绝承认自己,只认上帝的他让张家汉不要走自己的路。每个人其实都活在了当下,不管是顺从自己的心,还是强迫着自己,不管是痛苦,还是幸福,这一生我们走入中年除了回首相望踌躇之外,有没有那么一刻后悔,恐怕会有的。张家汉会后悔如果早点看出王伯德的用心,或许就不会被伤得那么重;王伯德会后悔如果勇敢点,或许就不会只留下难以释怀的遗憾;班班会后悔如果早点清醒,或许就不会执着于改变王伯德的天生与众不同,被辜负一生;神父会后悔如果不惧怕背叛上帝,或许就不会错失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机会。还是王家卫活得通透艺术,通过宫二的话,说出点自我体会,人活着最怕后悔,可不后悔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

活在当下。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当下,忠于选择就是忠于自己。世界没有那么好,也没那么坏,斗转星移的人生悲欢一直上演,一个时代过去,会让有的历史灰飞烟灭,有的永铭于心,爱没有罪,只是人心有罪。张家汉在神父男友的话里听到内疚,他放弃教会,不能去天堂,都是我的错。张家汉说,我很确定,他很爱你,就像你很爱他一样。经过世事沉浮的他现在已然明白,曾经的王伯德是爱他的,爱得像他一样。中年的张家汉和王伯德已经完全能体会活在当下这句话的意义。让我再陪你走一段路吧......,好。

birdy……没事。~没有你的世界不是天堂。即便是后悔,能遇到你,我很高兴。

PS为什么选的两个男生长得如此相像?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有一个神话故事,说,“人类本来是球形的,长有四只手四条腿两张脸,但是宙斯忌惮人类的力量,于是一刀把人类劈成了两半。从此以后,我们穷极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爱,是人的本能。

关于电影剧情部分细节理解,被普及是先有电影后有小说,那我只能对比两者,然后相结合理解,可能效果让人更有感觉,把所有原先写的有关内容都修改整合在一起:张家汉爱王伯德这点毋庸置疑,但我还是想写一下张家汉在这段关系里到底为什么。他们在小放映包房(类似KTV包房)的一场戏,张家汉看鸟人电影时偷吻王伯德,在小说里并没有人看到,但是电影里是服务生在门外的玻璃里窥到这一幕,这是我觉得第一处比较小说处理好的地方。被窥见预示着他们这种关系早晚会被人发现,因为张家汉的情不自禁会越来越明显,爱一个人怎么能掩得住呢,现在是陌生人偶然看到,任由发展下去之后,周围鼎沸的议论和羞辱会接踵而来,张家汉未必有这个心理准备,他这时还很慌乱,很害怕。这里张家汉才是懵懵懂懂的那一个,王伯德比他要敏感,他在被张家汉吻过之后,马上就接受了张家汉的感情,进行了心思曲折的表白,包括三毛那句话,没有人懂我,你跟我本来就不能生,这些话让张家汉并没有听出弦外之音,他有点朦朦胧胧地觉得王伯德哪里不一样,但哪不一样让他梳理不出头绪,所以只是笑着听,没有明确回应。

(截张图,王伯德可爱的告白方式,之后害羞不敢看张家汉,低头跑走,笨蛋)

然后是暑假俩人关系最亲密的状态,观众是能看出张家汉已经完全陷了进去,每当电话铃响来时跳起来要抢着接听的雀跃,还傻嘻嘻地笑着让对方猜猜他是谁,这时候的张家汉还是小男孩的状态,什么时候开始不一样?我认为是在他成人礼之前(这个地方应该有人能看懂,没办法写太明白)。他们在小放映厅里的那段,是我觉得第二次比小说要处理好的地方。张家汉此时看王伯德的眼神,目光已经不再带有犹疑,而是很肯定地知道自己在深深爱着眼前这个男生,这时整个人的气场完全不再是男孩的样子,而是个男人坐在观众席里,在电影放映机灯光聚焦下,也就是在他温柔的凝视里,王伯德再次向他表白了(那几句话),这次张家汉很肯定地给了回应,还配合着给予那个吻的手势,看到王伯德望向张家汉那个意外欣喜的表情了吗?!这时俩个人完成了第二次试探,或许还有暧昧和遮掩,仍心有灵犀地知道了彼此爱意。王伯德说将来要拍电影,张家汉原先对电影不太感兴趣,更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王伯德既然未来有这个规划,那他也想参与到爱人的未来里,所以才说要给电影写主题曲。俩人此时对未来抱有幻想,并希望能永远在一起。最后分离收尾呼应,已物是人非。

开学之后的张家汉与之前完全不同,经过爱情的洗礼让他迅速成长,他不再需要其他人对他的认同和关注,他只要王伯德一个人的。连朋友都已经看出来他不一样了,不仅仅是留发显得他更帅气,而是爱情带给他整个人一种光芒,所谓精神焕发就是这样,同是为悦己者容,此时他眼里只有王伯德,并且动作亲昵到不想隐藏的地步。王伯德这时还能坦然以对,并且不屑于争辩,他自信地知道张家汉会跟他一起走,俩人虽然没彼此坦诚过但情感默契已经有了,王伯德回应给张家汉亲昵搂肩就很好说明他原先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是后来一系列的事件发生让他开始改变想法。(后面写王伯德时会写更细节,这里暂时只写张家汉的部分)

王伯德听到张家汉在教堂里的祷告,他坐在旁边嬉皮笑脸地祷告让张家汉找真正喜欢的女生?什么叫真正喜欢的女生?那谁不是原来真正的那个?张家汉才起身质问他,我看起来很好笑?为什么这样问,因为张家汉听出来了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我这样喜欢你让你觉得好笑了?还是你很好笑?还是咱俩都很好笑?王伯德拉住张家汉要给他介绍女朋友还要机车钥匙带班班出去,张家汉气得按住王伯德的脸贴到自己眼前,想看看这个王伯德还是不是原来他认识的那个人,你就这么希望我跟你一样去找女生!那我去!

你让我看看你到底还是不是我认识的那个王伯德~

但是张家汉做不到爱女生啊……,听到女生说起关于传呼机罗马拼音表白的事,他想或许自己做得不够努力,没有真正向王伯德表白过,尽管他认为彼此确认过,却仍不属于正式的爱情表达出我爱你的意思,或许王伯德会错了意,再或许是自己表错了意,他想再试试。然后一次次被堵了回来,直到那个气球表白,让他再也无法确定女生到来之前,王伯德对他到底是什么感情,那还是喜欢吗?他问过学弟,不是说不会改变吗?那王伯德现在的样子到底为什么?他被王伯德折腾得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卑微。王伯德之前给他的那些感觉不会是假的,可现在这样也不像是真的,他没办法离开王伯德又无法有底气要求什么,他只想见面都变得越来越难,直到车祸发生,俩人关系才彻底清晰。

穿插和神父的剧情里,他问过神父有没有对一个人产生过欲望的问题,神父跟他说要戒欲,包括爱欲,张家汉说自己要的不是欲望,他要的是对方的爱。剧情也把这件事表现出来,为什么放映厅事件会放在他成人礼之前?就为说明这点。他之前一直都在克制自己,如果不是王伯德对他如此过分,反复无常的若即若离,他不会用强的方式,通过欲望来逼迫王伯德承认,他在做成自己想做的事之后,一眼都不敢看王伯德,他心里乱得一塌糊涂,欲望是把王伯德的伪装打破了,也粉碎了最后一层朋友关系,之后该怎么做他毫无希望,他知道这步踏出去就算彻底毁了能维持的现状,他等着王伯德的动作,但是他吃惊于王伯德吻了他,万没想到在自己下手这么重的情况下,王伯德终于还是承认,他们是彼此相爱的,无论情还是欲,无论心还是身,张家汉对王伯德的感觉都是对的。

这不是一场单恋苦追直男的戏。

至于王伯德的问题就很隐晦,本就不是他的视角,给他的内容就很少,但不是无迹可寻。我不认为王伯德原先不知道他们是互相爱慕,也不是在挣扎自己的性向,更不是被张家汉掰弯的。他从相遇就爱着张家汉,主动靠近,主动吸引,甚至主动暗示,在跳下楼台之前他都没有惧怕过。前面的剧情都在说一件事,王伯德对自己爱不爱张家汉是心里有数的,白天天桥上的同性恋被抓走,王伯德晚上就问张家汉要是我死了你会怎么样?他知道自己是gay,早晚被这个世界所不容,哪怕不知道是gay,也知道自己会爱男生。他看到学弟被霸凌,目睹同性恋追求权益被抓,他施救和愤怒之后是害怕。张家汉偷吻他,他是知道的,不然不会之后提起三毛的那句话,他给张家汉的感情是和好朋友那种不一样的,他跟张家汉说我跟你本来就不能生啊,笨蛋。这是在张家汉偷吻他之后才有的话,证明他知道张家汉喜欢他也是不一样的啊~这一切表现怎么会是直男,怎么会是后知后觉的那个!?

到他跳楼台之前他都没有惧怕过,但为什么跳了之后反差会这么大?我前面写了,施救和愤怒之后是害怕,因为感同身受不是隔岸观火,他可以挺身而出为别人,但他没办法把张家汉也扯进来,他能忍受别人对他的锤打,但他无法看着张家汉因他受辱,他觉得是自己掰弯了张家汉,是自己先招惹的,他要负责让一切都恢复正常,他不要张家汉再往前一步,在那个年代,同性恋如此被人忌讳和歧视,是不是天生的到现在都在争论,何况那个严酷的环境里根本没有渠道去了解。他认为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不好,都是和自己好才让人感觉到张家汉是gay。他只能是王伯德,不是可以自由飞翔的鸟,所以这场跳楼的闹剧瞬间让他清醒了。

他做的那些事,包括特立独行的方式挑战权威,挑战规则,都没有实质上牵扯到张家汉,如果说张家汉的爱逼着他面对冰冷现实,逼着他意识到这个世界根本不会轻易改变,逼着他正视自己那些异想天开的冲动,相反也只有张家汉是他对这个充满失望的世界里唯一的美好希望,他如何能毁了张家汉?因此他一定要喜欢班班,一定要推开越走越近的阿汉,他不知道张家汉愿意跟着他下地狱,他只知道张家汉应该在幸福的天堂。张家汉让他害怕,也让他勇敢,勇敢地为让爱人好好的而委屈自己,为保护张家汉他做不成他希望成为的birdy,他非常爱张家汉。

班班表示过和王伯德在一起就像琼瑶剧,很浪漫但是总感觉不到爱,爱对王伯德到底是什么?是落地生根地为对方着想,是在意自己做得不够好,怕对方因自己而受伤。所以在离开张家汉之后,他这之后几十年再也没有顾忌,他对班班好,对班班坏,都无所谓,他就是birdy,按照他想做的做一切,没有责任重担,没有心里压力,轻飘飘的,只有爱才让他恐惧,没有爱他还怕什么呢?与张家汉的分离抽走了他的灵魂。

可张家汉逼得太紧,他们彼此都逼得对方无路可走,这场浴室戏一定要拍好,做为电影里唯一的一场激情戏,要表达的东西绝不是肉欲的不可持,还有爱的情难抑。王伯德对张家汉站在背后的爱抚,有个细微的动作,颤抖着向后帖服,才说得通他为什么不肯面对面擦身,他的身体反应已经暴露了自己对张家汉不一样的想法,人的身体比人的想法诚实,他拒绝张家汉的态度只是轻轻地警告了一下,身体躲了,但是张家汉已经收不了手,情欲的闸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住了。王伯德知道自己的防线在轰塌,强弩之末地转过身推开张家汉,电影剧情是面对面纠缠,就是逼着王伯德面对张家汉,你们到底是什么关系,情潮汹涌,俩人却都没有亲吻,几次嘴快挨上却没有碰到,张家汉甚至想吻王伯德的脖子都被强忍了下去,为什么?就是张家汉拿不准王伯德对他到底是什么感情,虽然现在已经越了界,但这是强迫发生,他急怒攻心想报复,又有怕伤害王伯德的不忍,他也搞不清楚自己要怎么对待眼前这个态度对他如此反复无常的男人,他既爱又恨。所以整场高潮戏看得人很痛,尤其王伯德的表情有沉沦又在最后爆发时表情痛苦不堪。不是身体疼痛,是精神上的痛楚。这是爱啊,这是浴室里最好的状态。

之后我看了好几遍俩人的表情,我只能说这个戏的理解并不符合我的理解。画面情绪是,张家汉被情欲和愤怒冲得再不受控,等归于平静他缓不过来,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所做的破坏性行为,他理智回来后一阵发懵。王伯德是溃败的沮丧和羞愤,他也没想到张家汉会做这么绝,他一直努力推开对方,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却闹得这样无遮无挡的难堪,他眼神里是震惊和恼羞成怒,所以才会短暂停顿扑上去吻了张家汉。而没有演释这个吻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所以我才觉得不好,为什么?这个吻一定要拍好,情绪一定要注意收放度。因为前面关于电影birdy里朋友到底是不是恋人,他们到底有没有爱情,在张家汉心里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接吻(小说里有补充情节),有没有吻是张家汉界定是什么关系的关键点,他在偷吻王伯德的那刻,王伯德这才肯定是先知道了张家汉爱他,这是爱情的爱,是不同于友谊,更是和给别人都不一样的。所以他感到害怕,一个勇敢的人突然不勇敢了,是为什么?一定是有了软肋让他没办法不顾一切,他要保护这个软肋不被人发现,不被伤害。

但是这场令人难堪的溃败,再没办法让他伪装只是好朋友的身份,打回原形的毁败怎么能不让他愤怒,他跟张家汉一样对此又爱又恨。王伯德扑上去的吻,张家汉的吃惊表情是对的,但没有回应一直保持着就很难让人体会这个吻,对俩人到底意味什么?浴室半强迫的遂愿如果还让张家汉发懵拿不准王伯德到底对他什么态度,这个吻就是答案。

浴室里表现的情感内容都在线,才能让张家汉对王伯德有更紧的纠缠,让观众看出来这不是一个同性恋苦苦追直男的戏。王伯德之后退得更远,只是因为他再也做不了戏给张家汉看,他连朋友都不想跟张家汉再做下去,他受不了被现实一次次这么扼住着不得喘息,张家汉缠他缠得这么紧只能让他退得更远,这才是最悲剧的地方。王伯德后来被父亲追着打,张家汉冲出去挡住了砸下来的椅子,为了保护他而受伤,不仅如此张家汉还要替自己认错,让王伯德再也控制不了情绪,他做的一切都背离了初衷,只让张家汉为他而受伤,他恨这样的张家汉,恨张家汉根本不肯离开他,不能讨厌他!所以才打了张家汉,因为他更恨自己,说不出口的悲愤交加都在拳头里,他不痛吗?俩人一样痛苦,因此他面对不了才先跑掉。为了让张家汉更恨他,跑去张家汉的家里告状,一切才解释得通。如果没有那个吻,张家汉真会放弃,做了那样勉强别人的事,越了界,真的连朋友都没得做了,可是有了那个吻一切都不一样了。但那个吻到底有没有这个效果?观众会有不同想法~

王伯德跑到家里去告状,目的就一个,我不要跟你再做朋友,我就要你离我远远的!你别想替我承认什么,你不是想认吗?那我说你抢我女朋友,这能证明你不是同性恋,我也不是,我们为女人打架,然后我们闹掰了,就是你干什么我都不领情!前面的吻已经让张家汉知道王伯德是爱自己的,可他再也抓不住王伯德,扑过去保护他,想替他认错,为了什么?就是用行动告诉王伯德,尽管你那么对我,可我懂你啊,你做的一切都不会让我放弃你,但你到底还要我怎么做呢?王伯德一直让他交女朋友,才彻底激怒了张家汉,你明明知道我不爱女生,我们做过那件事之后你到底想干嘛?追着你犯贱我认了,但是连这个你都要否认,还说我没种,我没种?我没种可没假装自己喜欢女生!演了那么一场大戏!

王伯德的“为你好的”步步紧逼激得张家汉忍不住要出柜,王伯德一定不会让他认的,喝声阻止,让家汉不要再烦自己,张家汉那句我敢说我喜欢谁,你敢不敢?这句话就已经很好说清,张家汉知道王伯德爱他,那个吻已经证明了一切,否则他不会在越界之后再缠着王伯德,舍不得他,拼命想抓住他!而王伯德顺着这个逻辑,是压根不会说出像电影里的那句话,你可不可以不要像个ka,我认为这是个重大失误,他不会用这个方式刺激张家汉,他最怕就是让人知道张家汉是同性恋,他为了保护张家汉做了那么多伤害俩人感情的事,此时如何能说真相,这我觉得完全不能理解。或许别人有比我更好的理解力,但我不认可这句台词,这让王伯德看起来很可笑。(评论里有解释这个ka的来源,有更好的理解。小说里没有王伯德说的这句话,可见电影在前的漏洞是很多)

张家汉问王伯德是不是很恶心,意思是你不承认这一切,也不让我认,是不是觉得很恶心?此时张家汉崩溃了,他要即时离开这个让他万念俱灰的人,我只是觉得演员的表现没有处理好这里绝望的状态,只是看出他伤心,没看出绝望,更没看出王伯德的后悔和不放心,这电影有的细节真心做得不到位。王伯德追张家汉出门,是后悔和不放心掺杂在一起的,他知道这次太过分了,虽然一直很过分,但这次差点逼得张家汉出柜是他无论如何没想到的后果,他是真害怕了,怕张家汉会想不开一直寸步不离跟着,内心焦急的状态呢?我后来仔细看了看,曾敬骅在火车上的表情比追出去的样子要生动些,他在寻找的过程里,神态是到位的慌乱和紧张,因为怕弄丢张家汉,找到后放心得笑意还是挺符合人物心态的,并没有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那么糟糕。

王伯德追着张家汉到孤岛,彻底前方无路,张家汉再次崩溃,他不知道他能去哪儿,有人或许觉得演员伸展胳膊歇斯底里挥舞的动作有点可笑,其实是他像王伯德之前一样像飞离这个让人压抑不被接受的世界,但他不是鸟,除非他死,否则他哪儿也去不了,王伯德懂他,一把抱住张家汉,拉他回到人间。俩人赤身裸体在海里嬉戏呐喊,为了片刻自由的快乐。此后我其实一直等着第二场激情戏,希望能弥补第一场的遗憾,毕竟我看过小说,我知道如果第一场浴室里发生的内容没让人看懂,那么第二场就能弥补,结果我很失望,只有一个蜻蜓点水的吻,区别只在于王伯德没有躲,并轻轻回应了一下。呃~感受我后面写了,我是想摔剧本的心情,没有其他,吻戏做足啊,吻戏很重要。唉~后来被告之是小说在电影之后出版,那我觉得电影在这个地方情绪处理得有问题。

关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剧情问题个人看法(12.23首次更新)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是电影在前,小说在后,这部分内容我也跟着重新编辑,把它们的对比着写,尽量让它们是一体的。

首先是期望值落差问题比较严重,网上对“刻”的网盘资源几个月以来严防死守,就连小说的电子版也是,可见看过的粉丝对这部剧的保护很认真,也很到位。今天在网飞全线上映,终于见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却有点失真。大面积影评我还没看到,但已经有个别先睹为快的网友开始恶评。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暴露得非常明显。

谈谈个人看法。优点几乎都在张家汉这里,他的情绪很饱满,尤其在面对爱人的眼神里还是能看到与之对应的内容,虽然经验上比较欠缺,技巧也相对直白,但总体讲还是及格的,毕竟是个初恋故事,演员不该表现得太过纯熟,不过,也仅仅是及格而已。另一个角色王伯德就比较单薄了,剧本没有给他太多表现空间,小说里王伯德非常爱张家汉,虽然是张家汉一个人的视角和心理活动,但王伯德的所有细节表现他才是先明白爱上的那个,相遇到分别,一直在爱着张家汉从未改变,可电影里却被演绎成他是渣男甚至直男的情况,不得不说是非常遗憾的事。 关于万众期待的激情戏,是个大问题,浴室戏是非常重要情感的转折点,小说里的描写是很有张力的(却不太适合放在电影里据实拍),俩人在这种压抑又无法挣脱的爱欲里共沉沦,愤怒、悲伤、无奈、无法伪装的爱意失控迸发,统统都没演绎到位,尤其那个吻很糟糕,那不是相爱的人之间能有的亲吻,张家汉甚至都没张嘴,我都怕王伯德的牙把他的嘴磕破。

看过花絮的人都议论这次是真枪实弹,如此这番却没有把里面该有的东西表达清楚,实在是辜负了演员这么敬业和牺牲。导演是怎么说戏的?演员是怎么体会这种情感的?后半部分情感流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居然没搞懂。加上剪辑的问题,混乱跳跃,本该连续的状态却让人断片儿,该切换的内容却啰嗦,影响观众入戏,难以产生共鸣。本该保留和仔细雕琢的内心戏部分却拍得莫名其妙,让人看不出俩人为什么爱得刻骨铭心,让没看过小说的人产生尴尬情绪。

再写得不留情面些,虽然初恋故事不该拍成情色电影,但也没必要把观众当没见过世面的,宣传得生龙活虎,在见真章的时候,我感觉激情戏尤其地失败,前戏铺垫还能让人有跟随的情绪,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却变得特别仓促。王伯德是深爱张家汉的,为了保护张家汉不因他而被霸凌,他不得不伤害张家汉的感情,每伤害一次他就比阿汉更痛一次,忍了那么久,却在这次意外里全线崩溃,毫无抵挡之力,事后王伯德既羞愤又愧疚,羞愤是隐藏的心事被戳穿,愤是为什么他做了这么多,阿汉还要招惹他,愧疚是他知道阿汉爱他,可却伤阿汉伤得那么深,那个气球表白其实是给阿汉的回应,却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心。本来这段戏是王伯德最出彩的时刻,所有让人不解的举动才能让没看过小说的人理解他突然转变的挣扎和痛苦。没有,全没有,虽然两个演员哭得撕心裂肺,但我怎么也进入不了情境,这可太糟心了。

剧情后半部分这种类似问题是越来越多,前面都铺垫了情绪,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总让我觉得接不上,尤其致命的是王伯德从来没逼张家汉承认是g a y,他怕阿汉公开这隐秘的恋情才在争执的时候不得不说是自己恶心,这从来不是为了让阿汉承认什么,况且不用承认,他都知道啊,就是知道才一次次采取极端手段推远阿汉,只为保护他。怎么电影台词却出现王伯德指责阿汉,你能不能不是g a y这种话,这让我很费解。

还有很多我不甚喜欢的地方,就不再列举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它可以得三星,优点在于它故事并不复杂,虽然是同性内容,但爱情不分性别,何况初恋总是不计后果的,所以青春的活力和激情,电影还是拍了出来,整体造型和氛围很干净清爽,只是细节把控并不令人满意,至少我不满意。其实这都不是最最让我不满意的。如果把它归为好看的小清新爱情电影,我觉得还算合格,所以打三星。

但如果让它背负一个特沉重的话题,让人共感到同性爱情电影的凄美和惋惜做得不够细致。况且我最不喜欢的是看一部电影,所有重要细节要让我靠小说脑补,结合小说只是一个辅助,如果所有重要内容都要靠小说才能让观众理解,那还要看电影为何?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原著小说打底,我都未必能给三星。(小说内容其实更简单,也就短篇的容量,但至少把故事讲清楚了,而电影要留白不能是这种生硬断层。)

我觉得优点几乎在张家汉这里是因为小说本身就是他的第一视角和心理活动,他表现得好,影片就成功了一半。相对于王伯德,他更明朗,王伯德在跳下楼之后对他的冷淡态度,对他是难以言说的心痛如绞,却没办法拒绝王伯德的每一个无理要求,在教堂的祷告后的对抗戏,是俩人最好的表现,这时王伯德眼神里的挣扎才让我稍稍觉得有点爱情里悲伤的影子,玩世不恭背后的欲语还休,但转瞬即逝,王伯德在这场戏里全靠眼神来诉说,如果他演释的暗线对,情绪就都对,这场就是。

不仅仅是有小说的问题,就是没小说,明暗两条线也得拍出感觉,不能靠小说当说明书。

王伯德被打被追上楼台,做了要飞的动作,不是想向下而是向上,但他不是鸟,没有翱翔的自由,只能坠入人间地狱,这场戏暗示他先知道自己是gay的下场,仰头看向张家汉时难以琢磨的表情一定要做得让人能理解。因为他不想让爱人跟自己一样被世间的歧视所折磨,他一个人承受就好,不要阿汉陪,不是他不勇敢,是舍不得阿汉因他而受苦,隐晦的爱总是这样不顾一切为他着想却不得,反而让爱人更辛苦,这才是初恋的莽撞。但被处理的很潦草,只显示了王伯德的满不在乎,其余情绪在哪儿?抱歉我没看出来。张家汉想随王伯德而去的爆发状态还是扳回来点,但王伯德的这场情绪暗笔没处理好。 小说可能补充了这点,但是如果电影在前,这地方的处理在我认为是败笔。

王伯德的戏被简化的只剩下干瘪,其实有几场戏小说里是很美好的细节,却拍得有点儿粗糙。一场深夜偷核桃给阿汉,按小说的内容应该是王伯德不停地喂阿汉,只给自己捡几个渣渣。在台北看电影,阿汉偷吻王伯德,王伯德的睫毛在微颤,似醒非醒的紧张,才有后面的一系列暗示的告白,爱的暗流涌动才能让观众看明白,王伯德是先明白爱上的那个人,张家汉没有苦苦单恋,明明是俩人都在爱着。暑假中午王伯德留宿阿汉家,妈妈挪电扇之后关门出去,按小说的内容是王伯德被吵侧了身,张家汉无意识得马上就把腿压了上去搂在怀里,在睡熟时他都舍不得王伯德离开他,不由自主地想将王伯德据为己有的感觉。如果电影在前,午觉表现是王伯德压住张家汉,这个与小说不同的地方编排得更好。而前面几点编排则不如小说。

后面的气球告白就更是突出,王伯德那个看向阿汉的悲伤眼神多重要的一场戏,剧情一半的垮,几乎都在王伯德这里,简直我都想问问导演和编剧,你们想让观众恍然大悟原来王伯德那么爱却不能,前面先做好铺垫啊~埋下的线头要做成王伯德对阿汉的爱,他自己知道和观众知道,就张家汉似懂非懂,电影才能提分,靠中年时的一句话根本达不到那个效果!!!不是你们说初恋伟大它就伟大了呀……

出车祸更是,王伯德被伤的不能动,阿汉紧张得第一次发了脾气,匆忙得去找电话叫救护车乱闯马路差点被车撞,王伯德倒抽一口气差点尖叫的状态,而后看着阿汉平安躲过之后,王伯德有一瞬间颓废地累,是小说里才有的内容。这些细节才能让一头雾水的观众感受到他不是不在乎,他是太在乎。结果电影在前拍出来俩人就那么坐在地上一言不发,只表现了王伯德宁可不叫救护车,也要让张家汉来的矛盾,不仔细看会稀释了王伯德对家汉的感情浓度。可见电影处理的仓促,和情感表达粗糙是拍完之后有意识到,所以小说才弥补。

浴室戏欠缺的是前面铺垫细节有点潦草,探讨电影鸟人戏里挚友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爱情,小说里张家汉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他们又没有接吻,怎么是爱情呢?王伯德听进去并记住了,结果这个剧情电影里没有。其实有这个讨论浴室里俩人越界之后,是王伯德被强却心甘情愿,因为如果他不爱张家汉,只是擦枪走火,那他羞愤之后就不会扑上去吻阿汉,阿汉也就不会吃惊地看着他。导演想正面拉扯对抗不是不行,但这个吻戏一定要拍出感觉,让阿汉意识到越界的不只有性还有爱,他或有迟疑但一定要热烈回应,因为这是俩人爱的难以抑制,不会让观众误解成尬戏,后面王伯德的反复道歉让人能感觉到无力而心碎,然后俩人抱住哭得撕心裂肺才能让人入戏。结果激情有了,后劲不足。如果后面不想再拍小说里的第二次激情戏,这场戏一定要做足,否则就只有是不是真做的卖点和猎奇,可惜了演员的付出。

俩人在阿汉家里的爆发戏上面我写了存在缺陷的那句话。王伯德的表情还是在状态,先给的伤痕累累的侧面表情是阴郁而忧伤,再给无伤痕的侧脸转换成无所谓的轻佻,整体看上去能让观众感受到他的违心做事的纠结。跟张家汉对峙的时候,眼角的泪水和凄苦的表情扭曲地很和谐,说明演员对情感表达是有悟性的,还是那句话只要王伯德的情绪能够接得住,暗线发挥得好,这部戏才能搭得漂亮,但不知道导演为什么会导成感觉王伯德厌恶张家汉的感觉。

沙滩的戏就别说了,要露肉的弄成犹抱琵琶半遮面没问题,为保护年轻演员的尺度不过,所以第二场激情戏没有,削弱了爱本无罪的立意,缺乏俩人明明相爱却被伤害撕扯得四分五裂再也无法弥合的虚无不拍也行,可是吻戏呢?!再次拍成俩直男状态。又是浴室戏问题的重演,蜻蜓点水式是要哪样意思?!你们是相爱而不得,不是不爱的安慰,摔剧本的心情!!!可能当时确实没打算拍第二次,电影毕竟在前,有些内容并没有打磨细致,很遗憾。

还有那最后一通电话,我就想掐死导演和编剧,这是俩人最后的告别,张家汉知道和王伯德再无未来可言,但他要告诉王伯德,在这个容不下他们的世界里,他懂他啊,所以这首歌必须是阿汉亲口唱给王伯德听,哪怕唱得再难听,也不能用录音啊啊啊啊啊~~那压抑的哭声不能太露骨啊啊啊啊。明明能拍凄美的戏份全被弄得让人尴尬砸屏。小说这里的细节处理得就比电影要好许多。

写点对小说的看法:

关于电影内容存在的细节问题,成品上线之后观众怎么看待它是个人理解,我觉得不满意,别人觉得好是特别正常的事。我对它批评那么多,是因为我到底还是想喜爱它的,毕竟我也像大多数关注这部电影的人一样盼了好几个月资源,12月23日下午4点是个让人欢喜的时刻,我现在都在回味那种看到资源打开的瞬间颤抖的心情,我怎么会不喜欢呢?!那几个月我慨叹如果它能在大屏幕上公映然后去捧场,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支持正版,渴望它能像普通的爱情片一样,不管好坏都能公开在院线发行,但现实条件不可能允许。并不都是像它的tw粉丝那样偏激想成我们就是占便宜,不愿意保护它,从情感上讲,我非常愿意跟每个人安利它。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一直写的都是电影的缺点,是不知道导演是想怎么拍出那种初恋的感觉,何况剧本是根据编剧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算是出柜?但这么认真对待的电影,却没有得到大部分内地观影粉丝的喜爱,甚至都谈不上喜爱,更多是没看懂,云里雾里不知道俩人到底怎么就爱的刻骨铭心,永世不忘,甚至兜兜转转中年回首那人仍在原地,绝大部分观众都没get到,就连我看过盗版简体txt小说先解馋的人,在已知剧情的情况下,都没看懂王伯德的情绪到底是什么?他爱张家汉吗?就更别说根本没看过小说的人,很难理解王伯德的矛盾,最后再把他看成直男就更悲剧。

这是爱情片,不是悬疑片,答案需要在最后揭晓,更何况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吻只要精炼,填补和留白都要到位,使观众能感受到弥漫在空气里的爱情才会的欣喜、挣扎和痛苦,这并不需要太多玄机。电影有优点吗?我觉得有,主要是没有小说中比较敏感的情节,小说是为了佐证同性恋是天生的,所以才把张家汉的童年着重描写,但是这个情节本身并不适合搬上分级较低的电影内容里,这我觉得是合适的,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情节,也都做很好,包括暑期中午谁枕着谁,腿到底谁压了谁的暧昧动作,改成让王伯德压住张家汉会更好,这点我和导演的理解一致。

还有就是选角选得足够好看,谁说是gay就得是娘炮,这本身就是特别大的误解,即使娘炮这个词都带着侮辱和歧视,找得两个男孩都很帅,很阳刚,也很有cp感,扮演王伯德的曾敬骅长得更秀气,但是陈昊森笑起来很好看,虽然很多人说他的鹰钩鼻很有特点,但我更喜欢他的眼睛笑起来弯弯的,什么都藏不住的感觉,很符合张家汉这个角色。有了观众缘这影片就成功了一步,后面就看导演想怎么让演员诠释这个并不太好讲的故事。

这个初恋故事其实并不好拍,因为内容很简单,越简单就越不好讲,就像大厨一样,炒最简单的菜才能见功力,所以我对导演特别不满意,但是对电影本身我很宽容,尽管里面毛病太多,我还是愿意给三星。这里我是希望更多的人去再刷一遍这部电影,这是部爱情片,这不是一部同性恋苦苦单恋直男的悲剧,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所有的伤害是不得已而作的选择,勇敢和不勇敢都是因为在爱着彼此,爱很伟大。我写电影看法的时候,一直用的是王伯德,没写他英文名字birdy,是我觉得那是他渴望的东西,得到自由解放的人生,却不是他真实的人生。

既然小说里张家汉才是第一视角,那王伯德就要靠暗线埋着的细节去打动人,否则最后靠“我真的很爱你”这句中年感慨,根本就起不了太多作用。王伯德很勇敢,虽然在爱情方面他没有张家汉的不顾一切,但这只是外表看起来是这样,他的软肋只有张家汉,他希望保护对方走一条不辛苦的路,过上他认为的幸福生活,这想法很无私也很自私,你很难说这个选择是不是正确,但一定是遗憾的。王伯德换做Birdy这个身份的时候,可以挑战一切他认为不合理的规则,他想为改变这个世界做一点美好的事,那是他对这个世界存有一点点希望,为这点希望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讽刺的是,逼他面对残酷现实的人就是张家汉,他那些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就变得很无力,所以他爱张家汉的那天开始,他就从想在天空翱翔的Birdy变成跌落人间难行的王伯德,悲伤地觉得自己多余,不该存在这个世界,对改变世界这件事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因为不能和张家汉在一起就是他改变不了的世界,他改变不了,却希望改变张家汉,用残忍的手段去逼迫张家汉远离自己,以达到保护阿汉不被这个世界所伤害,而最残忍的真相是,恰恰是他这些做法让张家汉从他这里得到最痛苦的伤害,多矛盾的一个人。

如果这条暗线拍得好,何至于口碑如此下滑,导演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剧本细节表达不理想。小说故事是网文的水平线,但它有些东西仍然让我感动,虽然它的问题不比电影少,只是电影有的地方拍得还不如小说。小说想容纳的东西太多,又哪个都没写很深刻,剧本和小说都没抓住重点。如果只是个爱情片那就好好讲爱情,却还想拍出更深层的东西,人性?其实爱情就是人性里最复杂的内容,也最单纯。把这个讲好,这部电影一样能拍好。比如王伯德最后还是跟班班结婚生子,这个情节点了一下就滑过去,好像要深刻,还没下刀就转场了,就跟想表达当时社会大环境对同性恋的压迫一样,刚要深入又转场到下一个场景。小说一样有这个问题,所以我在回答里写了看法,小说就是一篇短篇小说的容量,它本身就没讲一个很复杂的故事。电影重点就在于王伯德这条暗线能不能拍好,拍得不显山露水又明明白白,很考验功力,我个人感觉选的演员有这个悟性和野心,只是剧本没有打好的底,上色就会很浮。

非常遗憾。但不管如何遗憾,它仍是部漂亮的爱情片,讲初恋,讲青春,或许爱情总有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就像人生一样。影片还是想告诉所有正在相爱着的人们,请珍惜眼前人,勿等岁月蹉跎,那人已不在。

演员演技问题:关于演技我其实很无奈。由于张家汉的视角给了陈昊森很多空间可以让他施展,而给扮演王伯德的曾敬骅的机会并不多,他不是不能胜任,可能湾湾对这种戏的表现要求和我们不太一样,理解起来有差距。但是陈昊森也没有拿到演员奖说明作为年轻演员他还是稚嫩了些,不过作为初恋故事,演技还是合格的,只是他们都能做更好而已。演技的问题被质疑较大的曾敬骅,并没有被导演讲戏讲到位,毕竟他是诠释者,导演才是把控者,导演觉得ok,那演员就完成任务。至于表现不成功,不全是演员的问题,很多演员在一部作品里特别出色,而在其他作品里很暗淡,不仅是自身演技还有天赋,经历,阅历,共情、角色贴合度和表现力等等作力结合,而导演的情感指导是不是把演员对角色的潜力挖掘出来,不是所有导演都能具备的能力。他们以为和观众以为可能之间还有不少差距,这也是能力问题。写了那么多,放几张前面剧情里我喜欢的剧情截图,眼神和状态都在线。

(提到恋爱,王伯德心里此时想起谁呢~,第一张演得真好,后面第二张眼神也好,谁说他是直男,直男会这么看男生?)

(你的同性朋友会夜里爬上你的床铺以这样的方式叫醒你?剥开核桃张家汉第一口先给王伯德,咔嚓~咔嚓,是心跳的声音……)

(张家汉因成绩不好,可能被降班,是降到和王伯德一个班,可他并不高兴,满眼担忧,谁说他对张家汉的好不是真心)

(王伯德在怪咖嘻哈的外表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忧虑和悲伤,不是刚好张家汉看到和懂,是他只展现给了张家汉自己不愿示人的那一面,是爱情啊。)

(放我喜欢的张家汉~尤其第二张的眼神,比与第一次与王伯德暧昧对视时的眼神更好,深情而痴迷~真的很爱呢)

(私心放二张曾敬骅的好身材,肩膀真好看,表情超可爱,虽然姿势有点儿,嗯……比陈昊森还是窄那么点点,也更秀气)

(他们去台北玩,张家汉在还不知道什么情况下,意识到有危险,第一反应就是去搂着王伯德,把他护在怀里,这个动作完全是下意识的,不带任何其他情绪,就是爱人的自然反应,我特别喜欢这里~)

(这里张家汉不想理王伯德的“无聊”,转身想走,王伯德抓住张家汉的这个动作我很喜欢,被王伯德拽住的张家汉我也很喜欢)

(浴室戏里好的地方,和我觉得不好的地方我都写了,但这是直男所谓擦枪走火后会有的内疚或不愿意的表情?不是吧,这明明就是爱的伪装被撕掉以后的真情流露,曾敬骅其实可以演得更好,他有这个潜力,只是没有被引导好,这锅不该演员背的)

(补一张王伯德的眼神图,这张望着张家汉的眼神,怎么就不是爱?这是看朋友的感觉吗?曾敬骅不被要求做夸张表情的时候,情绪基本都是在线的,或沉静或忧郁他做得都很好~~)

从关注到见真颜,从欣喜到惋惜,从迷惑到清晰,从12月23日到现在,我已经把自己压榨差不多了,对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我以超出预期的热情揉进了自己。看着它在某瓣从8.3掉到7.1,从5篇影评增长到将近300篇,评价的内容毁誉参半更是让我没办法形容心情跟着起起伏伏。这部片子在台湾只得了两个不算大奖的奖,不能说绝对公正,但至少说明它在专业角度的评审眼里有非常欠缺的问题,并不全是观众对它的苛责。不论我心里多么爱惜它,心情总归是抱憾的吧。我几次都写不想再更了,但实在忍不住为它做点什么。我做到了吗?我觉得算是做到了吧。我昨天在某瓣上看到一段话,觉得真是形容得好啊,问询过作者原来是节选,出处来自一张截图,如果以后有侵权会删,但这之前分享给所有关注这篇回答的人。我觉得“刻”还是好看的,尽管我未必全喜欢。希望我的回答也是好看的,尽管不完美。

如有侵权提示会删

~~~总结与思考~~~

20200111

你们是一群失去了窝巢的青春鸟。如同一群越洋过海的海燕,只有拼命往前飞,最后飞到哪里,你们自己也不知道。——就以白先勇先生《孽子》小说中的一句话为开篇吧。

原先我一直认为湾湾更倾向于信仰佛教和道教,基督教应该是在湾湾算比较小众宗教,但电影里始终都在强调的是基督教,在学校里有礼拜堂,我查的资料是因为原住民相对于外省人,客家人,闽南人经济条件相对不佳,这时候教会会在部落里面成立教会学校,减免一部分教育费用(甚至完全免费)为原住民提供教育,条件是他们必须信教,久而久之很多原住民会信教。因时而异,异地而处,作为亚洲第一个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地区,湾湾可能是亚洲对同性恋最包容的社会之一,相比之下,亚洲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就显得沉闷许多。宗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湾湾的宗教实在是太多了,它是世界上宗教第二多样化的地区,没有一种宗教可以一家独大,而占主流的东方宗教强调宽容,没有多少抵制同性恋的教义,而且湾湾宗教之间也经常交流,因此一个台湾同性恋者感受到的敌意并没有其他宗教国家感受的多。虽然宗教团体仍然是同性恋最大的反对者,但湾湾受多文化影响,外来影响与原住民传统文化相掺杂之下,形成了独特的融合式社会,保守势力较弱,三十年前不能合法,为何到了现在可以合法?不能不提到台湾同志运动先驱祁家威,他1986年第一个出柜,蒋经国去世是1988年,湾湾正式解严,祁家威是湾湾推动民主进程的一个小小缩影,政治走向民主化的时代,不仅仅是同性恋投身于这个时代变革里,还有很多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蓬勃发展,这就是我曾经写过的因时代而择个人而选的命运轨迹对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影响。 (电影里提到的祁家威)

勇士祁家威~

(现实中的祁家威本人。2016年,祁家威在台湾同志活动现场。/维基百科)

其实不管我查阅的这个历史是否确认详实,这只是故事用来说明一件事,同性恋的爱情,和异性恋的爱情到底有什么不同,哪里不同,同性恋为什么要受到排挤、歧视、霸凌、迫害,而这些并不一定是宗教问题能全部囊括的。政经我不懂,我能查到的有限资料是简单随写,也并不是我感兴趣的,这部电影这方面的现实意义可能没有比湾湾本土的人们更能体会深刻,我只写我理解到那些让我有同感的意义究竟在哪儿?我还是更倾向于整个剧组想给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一点点慰藉,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以一点点启示,时代在慢慢更迭,而那些人性里的困惑、迷茫和痛苦实际上代代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代代在挣扎的同时也不断成长着,在成长这条路上,我们并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只能一路向前。

王伯德自认鸟人的表象,其实不止是特指他一个人,张家汉开学之后已经是解严时,小团体的朋友让张家汉离自称Birdy的王伯德远一点,说各个学校各个年级里都有像Birdy这样的怪咖,或许不是特指是同性恋,但还是有极个别与众不同的孩子在不断被引人注目,那么到底鸟指的是什么?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这部电影有原创的部分,也有对其他创作的借鉴,换句话说是致敬可能更准确一点,比如鸟人电影里的朋友到底是不是爱情?鸟人这部电影我看的内容剪辑,毕竟比较久远我要找资源需要时间,但不影响我写这篇文字,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提到这部电影的意图可能就是想探讨爱到底要不要有那种世俗所认为的肢体接触,换句话说就是性在爱情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分量,同性爱情到底是不是欲望的放纵,既然不是为了人类繁衍后代的基因驱动,那还有什么会使人放弃这原始源,去爱上一个同性。这个问题,包括像神父在形容自己的初恋时刻,同样是想告诉当时好奇的男孩子们,爱不该仅仅是那种色欲的满足,更不该由有没有身体欲求来衡量爱与不爱,换句话说爱最终追求的是人精神上的契合,而不是性别。但张家汉后来不得不用人类性源动力破坏了王伯德的伪装,确实是迫不得已的行为,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性在爱的问题上,比人心要好懂得多,但复杂的意义同样让人思虑。

王伯德到底是不是同性恋,我已经用长篇的文字解释了这个问题,但可能用现在比较常用理解的话来解释更诗意,他不是爱上一个男人,而是爱上的人恰好是个男人而已。其实这很有自欺欺人的成分,我本人不太喜欢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是爱就是爱,爱不需要一堆借口来粉饰它的本质。但毕竟根据性学专家研究,尤其是美国学者金赛的调查发现,同性性行为在男性性释放总量中的比例占6.3%,相当多的男性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某种同性性行为的经验。而研究还发现37%的男性有过同性性行为,而终身的绝对同性恋者在人口中只占4%。王伯德到底是不是这4%里的人还是很难划定,哪怕他是双性恋,可无论把他划分到哪种性恋身份,爱谁才是更重要的事,选择爱谁比选择性别更有意义。王伯德喜欢班班这是回避不了的事,我写过班班的确很吸引他,班班对古板的规矩有着和他一样的反抗精神,王伯德欣赏她,爱护她,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喜欢她,他努力过,不管是为了张家汉,还是为了自己,他都希望能够通过喜欢上这个女生,纠正曾经被他带“跑偏”的张家汉,他认为他对整件事负有责任。可这个青春期的男孩到底能负责多少,恐怕他自己也不太清楚。性向是不是天生的到现在都在科学界一直有争论,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分享的观念绝对是天生,也有人是后天习得,但不管怎样,爱这个命题不该局限于性的政治和道德,而是应该顺其本身的流动意向,作为人本应得到的权利去充分享受它。

20200112

享受性的权利就会有代价,这代价就是人类文明赋予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本能反倒被贬低,反而从对象的价值中寻找本能存在的理由,我想科学家把各种性需求分门别类,只是为了研究人类生理需求,文化价值,道德意义,法律规范等等必要的科学语境区分,而不是在人的性权利上去做标签划分。love is love,这是人们一直在倡导的口号,但现实里人性复杂多变,人有各种思想和认知状态,世界各个文化和教育背景分层,各种宗教信仰教义的条框,凡人世俗的评判体系都左右着人对性爱的态度,身临其境的我们是很难走出既定的社会关系,恐惧特殊害怕被异化,这也是像性爱一样是人的本能,是人的社会性逃避不了的问题。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除去利用宗教教义在同性到底是精神之爱,还是肉体之爱上做了文章。它一直在用鸟这个意象连接了前三十年湾湾社会里同性恋的状态,通过公园戏,和王伯德追着张家汉到船上,俩人看着海上飞着的海燕,都是在致敬我前文提到的白先勇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孽子》,这部不仅是湾湾的第一部同性恋题材小说,还是第一部华人同性恋文学,这离祁家威出柜和湾湾解严还有好几年,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虽然我们的文化传承里一直有同性恋存在,但是没有一部是关于它单独立传的文学作品,这是第一次。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花了一天时间专心读了这本小说。小说是80年代出版,但背景写得基本是60年代初的台北,是一个还处处残留着中日战争,国共内战,自大陆撤退来台的痕迹的社会。

写几个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内容,首先还是原生家庭,虽然里面的家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历史原因造成很多人都是迷茫无根的,不知该往何处去,该不该在这里安身立命,又该如何与自身的命运和解,因此留给下一代的问题就更艰难。母亲们随波逐流于颠簸的生命状态,要么反抗得更依赖于男人对她们的态度,不去自甘下流就只能安于现状,对孩子的爱变得不再有母性里天然的温情和宽容,反而变得尖酸刻薄,予取予夺,即使这样却无法让人去指责这些本就命运多舛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孱弱仍然是那个特殊时代造就而无法发出声音的悲哀。父亲就是孩子们难以被接纳的主要根源,里面几个父亲形象要么就是模糊得根本就看不清,要么就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要么一种能把人压垮的期待,无论是哪种都暴露出来情感道德绑架的令人难以挣脱,孩子的不顺从不符合就是毁灭性质的或死或疯,如果活着就是难以回归的逃亡宿命。然而就像书里描写的母亲形象一样,我读完以后仍然无法尽情指责父亲们的极端行为,导致了这些孩子们发生着的各种悲剧,因为亲子关系的复杂并不亚于人的任何一种关系。


亲情错综复杂的矛盾比想象得要深,亲子关系是天然密切同时存在天然对立,爱让家人凝聚也让家人相互抵触。我们受到的教育里父亲是顶梁柱一样的存在,从小到大在孩子心中父亲就拥有家庭里的权威性,因此孩子希望得到认可,这种认可又裹挟着对父爱的渴求。之后逐渐进入青春期,独立的人格渐渐开始质疑对亲情的依附感,希望脱离权威的掌控,身体趋于成熟是最明显的变化,不仅变强变壮,还有荷尔蒙激烈巨变促使孩子重新探索如何做独立人生的选择,这个选择的自我性渐渐与家人期望产生矛盾,矛盾的解决要靠家长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很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父亲难以做到平心静气地放弃自己的权威。何况我们的文化底蕴造就彼此都不善于表达内心感受。其实家长们何尝知道自己也是亲情依附感的角色,没有孩子的对于期望的回馈,自己的人生就是失败的,痛苦的,没有价值的,这种亲情态度到底是谁可悲呢?是父亲还是那些被迫精神流浪的孩子?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浅浅的提到了俩个男孩的原生家庭,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去做描述,只是几个侧面,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就被观众忽视这对两个男孩做出选择的影响力,俩个男孩为什么会在一件事上做出完全相反的两种反应。张家汉坚韧顽强,而王伯德敏感脆弱,两个人的亲子关系很接近,同样的父亲不容反驳的贬斥,母亲话语权的式微,家人认可度低,情感沟通欠缺,兄弟姐妹比较下的弱势。俩人互为镜像地无法不懂彼此,无法不难以割舍。王伯德懂张家汉因不被认可的焦虑,所以才不断以学习为重的理由来督促张家汉,甚至为他偷考卷,无私地希望张家汉不要跟自己一个班,去好好上大学,不断担忧他的安全和前途。而张家汉能敏感捕捉到王伯德的悲伤情绪,感受到他在这个世界的孤独,他不羁疯狂掩盖下的拘束,他是否被人需要的惶恐不安,张家汉恨不得把自己掏给王伯德,无私地付出努力希望让王伯德感受到他对自己的重要。我认为这场初恋里俩人伤害和遗憾都是有的,对爱情却并没有辜负,这才是我觉得美好的地方,不知多少人能同意这些。

我曾和一个朋友讨论过,她很理想化地跟我说,如果将来有孩子爱上同性,她会觉得很美好并愿意支持。我告诉她,那是你还没有孩子,一旦有,不管你设想多么完美,身为父母的私心也不愿意让孩子走一条艰辛的路,因为你知道代替不了她\他,所以人生仍是孤独的,这时你甚至会期望孩子普通一些,不必在本就曲折的人生轨迹里再添波澜。父母为子计之深远,这是人做孩子时无法理解的情意。这是亲子关系里温情又恩慈的一面,人要做到相互理解太难,何况亲人还有爱和期待,宽容与束缚等等复杂的情况掺杂其中。

《孽子》里呈现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更极致化,当然其中也有父亲在失去儿子后的追思和反省,会把自己对儿子生前不接受的强硬转化为死后对类似孩子的感化帮助,然而不能不说这悲天悯人的情怀牺牲太大,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愿意以此换取理解,任何一个孩子也不该以这种极端方式去报偿。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还是把残酷的东西抹掉很多,时代毕竟不同了,尽管里面还是有些家情怀的敏感问题,都被它弱化了,只是浅浅淡淡地提了就放下。包括青春期孩子在面对身份异化问题的挣扎,都是相对和缓并不尖锐的展开。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电影把所有青春残酷性都削弱了,只是表现一些皮毛,在学弟被拖进浴室就是其中比较露骨的霸凌场面,其实校园霸凌一直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展现最多得一次恐怕就是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虽然我没看过,但是对它的讨论当时非常热,可见这个问题在校园生活里是屡见不鲜的严重弊端,不单是性向原因才导致的,校园暴力应该引起所有人的重视。描写关于校园霸凌事件,尤其和性取向有关的霸凌,我见过拍成电影的有韩国《夜间飞行》,这部电影除去校园霸凌对另一男主也是争议非常大,就是在于他到底是不是直男,电影的表现手法细腻到让你根本无法断定他到底是还不是,导演对细节的把控都在说与不说之间,有与没有之间徘徊,甚至全片俩人就一个吻还动粗,连任何越界的镜头都没有,如果说用同样一个套路去判断同性之间是否有爱情注定是找不到的,因为每个人的爱情体验千差万别,是没有一个标准尺去衡量爱与不爱的界限到底在哪儿,你只能感受和相信它。

校园只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发生的一切恶未必比成人世界单纯,恰恰单纯会使人更加极端且不顾后果,还有犯错成本低,尤其聚众实施又不需要个人承担责任,所犯行为残忍和恶毒。学弟被卡住脖子看着要所有要施暴的人说,最好打到我喷血,这样我身上的毒就会喷到你们,一个都跑不掉。这让我想到还是《孽子》里面的内容,可见这部小说对编剧的影响非常深,爱情是文学作品里不可或缺的主题,无论人想怎么呈现复杂的人性,爱情是人性里最重要的部分。

《孽子》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阿凤与龙子的那种对人摧枯拉朽掠夺式,带有毁灭性的爱情风暴,阿凤一直在对龙子说自己一身的毒你要来干什么?对,就是这一身的毒,小说描写的很隐晦,不只是为讨生活得来的肮脏,还有同性恋被世人误解、诽谤、惩罚成一种病态。就连主人公视角的阿青也认为自己有永世无法洗脱的毒,爱对他来讲太过沉重,根本负担不起。众人和他都认为是他们不洁的,有罪的,不配得到纯洁的爱。欲望反倒是简单轻松的,没有心就不会被伤害,不会被夺走,不会怕丢失。阿青某个深夜在被人温柔地碰了一下肩,居然抑制不住地痛哭流涕仿佛要把心哭出来一样,那些被他刻意忽视的恶意凌虐,平时伪装得风平浪静,只被他人一个善待的举动就搅翻成惊涛骇浪的哀鸣,我看到这里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心酸。爱情对一个对生活都没有信心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什么才是毒?恶意与无知是毒,是人对异己的怯懦化脓成毒,迫害他人自由选择的霸权思维是毒,剥夺他人生存空间、铲除异己的野蛮暴力是毒,是人性阴暗罪恶散发出来的毒。

公园戏我在写剧情分享的时候相对详细,但我还是想补充点内容,《孽子》描述的时代毕竟是解严之前三十年的台北,也就是距现在至少六十年前,人性挣扎可能不会有明显变化,但仍然是在变化着,人们受到的教育,对世界的认知,对情感的态度都不能再是同一个时代的内容,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和状态。张家汉在和神父的剧情里,反复在说一件事,他不认为他的爱有罪,不认为自己的性向是肮脏的,更不认为爱应该有不同,爱应该是平等的。这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一直在呐喊的内容,爱让众生平等,生而为人,我们是一样的。所以张家汉没有选择堕落,哪怕是为爱而不得,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爱是圣洁而伟大,这点很了不起。其实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曲一直都是蔡蓝钦的这个世界,尽管世界有时不尽人意令人失望,但请仍对它保有希望。(未完待续~)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

又名:史诗般的同志电影 / 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 / The Name Engraved In Your Heart

上映日期:2020-09-30(中国台湾) / 2020-12-23(中国台湾网络) / 2020-03-14(大阪亚洲电影节)片长:114分钟

主演:陈昊森 曾敬骅 邵奕玫 戴立忍 王识贤 法比欧 魏如萱 曲献平 杨杰宇 林晖闵 邱治澔 王彩桦 黄良 吴承洋 黎安 邱昊奇 林志儒 苏达 洪胜德 陈文彬 陈怡叡 龙劭华 马念先 张皓明 高山峰 瞿友宁 让·弗朗索瓦·布兰查德 

导演:柳广辉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