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发表于《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
《婚姻故事》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唯一的一部“小题材”电影——它关注个人情感,而并非社会与历史。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更重要的身份其实是编剧,他经手的影片,大多是自编自导。看过诺亚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的作品都是关于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成员关系。从2005年的处女作《鱿鱼与鲸》,到今年广受好评的《婚姻故事》,诺亚·鲍姆巴赫似乎执着于理清“家务事”,《婚姻故事》算是他最新的成果汇报。
但这最新的成果让很多观众难过,一边流泪一边看的人不在少数。考虑到导演从前的影片多少都有些喜剧成分在,《婚姻故事》却结结实实戳到许多身在围城之中的人的痛点,还是那种闷闷的、积聚在胸口、无力释放的痛楚。
不少观众形容《婚姻故事》过于真实。的确,这部影片讲了个真实到有些俗套的故事——一对本来体面的夫妻,在离婚诉讼的过程中,开始互揭伤疤、恶言相向、锱铢必较,说好的和平分手,最终变成了发现丑恶对方与丑恶自己的恶性循环。
然而诺亚·鲍姆巴赫并不是选择了如此平常的故事那么简单。这部电影很多时候给我看戏剧的感觉,尤其是几场长对白的室内戏,从布景、台词到演员移动的轨迹,都像极了剧院的舞台。为此,诺亚·鲍姆巴赫精心设计了失衡与矛盾,让夫妻二人共同跳上舞台,在这场名为婚姻的戏剧中,针锋相对。
首先是男女主角的身份——一个导演,一个演员。二者的角力从这种设定上就开始了。
舞台之上,演员需要听从导演的指挥。影片前段反复出现妮可排练的镜头,她在查理的安排下,处理角色的一举一动。这正映射了二人婚姻中的状态——导演占据绝对的主导权。
妮可进入洛杉矶的剧组之后,在定妆时向导演表达自己对剧本的意见,而紧接着的下一幕,便是经人推荐,认识了离婚律师诺拉,从而改变了离婚策略。这两幕之间的转换,从妮可不再只作为乖乖听话的演员,铺垫出她通过离婚再次主导自己生活的故事走向。
影片最后,已经离婚的二人再度聚在妮可在洛杉矶的家中。查理被告知妮可获得了艾美奖最佳导演的提名,妮可对查理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以前你对导演这个工作这么痴迷。”此时,完成从演员到导演身份转变的妮可,终于以对等的权力人出现在查理面前。二人曾经在婚姻中失去的内在平衡,以离婚的方式找回了。
另一重角力的设定在于地点。
纽约和洛杉矶对于演员导演这样的业内人士,是一个不能两全的选择。查理“比纽约客还纽约客”,而妮可的家与事业起点都在洛杉矶。诺亚·鲍姆巴赫故意安排了这样的冲突,是想看看婚姻里的双方如何处理。
在二人前期的角力中,妮可一直是压不住秤砣的那一方,所以她跟随查理在纽约生活多年,甚至无法说服查理接手在洛杉矶的项目。妮可选择从洛杉矶起诉离婚,打破了这种失衡的状态,从那之后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给了洛杉矶。
查理被逼要找洛杉矶当地的律师,要频繁往返洛杉矶,要在洛杉矶租房,直到最后被法官判定,这就是一个洛杉矶的家庭,孩子应该要生活在洛杉矶。
在查理眼中,妮可去洛杉矶只是为了工作,不管二人离婚与否,她都会返回纽约。妮可的坚定迫使他在一片慌乱中适应这个他讨厌的城市,直到最后为了儿子接受了在洛杉矶的短期工作。
二人的生活重心从纽约转移到洛杉矶,这是查理与妮可之间力量天平的又一次校准。
很难说清在这样的角力中,诺亚·鲍姆巴赫究竟偏向哪一方。他给了妮可更多的理解,但同时也对查理的出轨行为轻描淡写。不过不管怎样,他对婚姻的理解都是真实且深刻的。他让查理与妮可矛盾到达顶峰的那场争吵,字字句句,都是婚姻关系中才会有的愤怒、挣扎与无力。
是的,在这场离婚官司里,每个人都被现实敲打,一脸菜色。
这么说好像也不全对,至少妮可的律师诺拉就不这样。由劳拉·邓恩饰演的诺拉,是个非常出彩的配角。她美丽且风情,更是永远穿的最艳丽性感。她没有查理律师的咄咄逼人,嗲声嗲气却又招招致命。
这是一个颇有些女权倾向的角色。在双方第一次出庭面对法官的片段中,查理的律师企图用妮可曾经在电影中露点的行为贬低妮可,诺拉在第一时间指出这是“荡妇羞辱”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她脱掉了西装外套,在法庭上露出粉色低胸的裙子。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回应对方律师的“荡妇羞辱”。
诺亚·鲍姆巴赫能在剧本中写出这个细节,我是佩服的。但诺亚特地安排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在妮可身边,也许是在表达——婚姻中逐渐丧失自我的妮可们,如果想要实现与查理们的权力平衡,需要诺拉这样一个女权带路人。
无论如何,到了诺亚·鲍姆巴赫如今的年纪,他应该不会再带着苛责的目光审视婚姻了。所以,这场名为《婚姻故事》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奔上了离婚的轨道,纵观全片,就连儿子亨利都没有企图让二人破镜重圆。
婚姻就像一场打了太久的战争,当其最终结束的时候,战胜方少有雀跃,战败方也无暇悲伤,双方都只是暗暗庆幸,这场战争它终于结束了。
PS. 关于两位主演的演技,大家有目共睹,就不需要我再夸了。

婚姻故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