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5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诺亚·鲍姆巴赫这部《婚姻故事》,容易让人联想起伯格曼那部《婚姻生活》,或者对二者做孰优孰劣的比较。其实两部作品主旨不同。伯格曼近乎仅两个角色话剧般的故事更残酷,夫妻二人关系的变迁有强烈的性别政治意味,身边有无新人,事业成功与否,都是手中牌,从未真正消逝的爱背后,是情感关系流动、无序的本质和关系破裂也难以斩断的亲密。《婚姻故事》牵扯更多人物,目光从两人的私人关系,到朋友圈、家庭成员,倒不是夫妻要为对方家庭服务、与之捆绑利益这种中国式关系,而是离婚后,夫妻彼此的朋友、父母、兄弟姐妹,是否还能跟“敌人”保持友情之类亲密关系。婚姻破裂的原因,也从伯格曼式移情别恋、感情淡化,跳入双方发展不同步、女性谋求自我实现、男女家庭分工变化、异地发展之类当代人面临的婚姻困境。
影片开始,戏剧导演查理和女演员妮可在婚姻调解干预下“互相倾吐”爱慕,接着我们知道这倾谈并未发生,妮可愤而离席,我们困惑,这么相爱、互助、理解的两个人为何分手,妮可是在抗拒最后的温情吗?故事到中段,我们发现查理所谓出轨仅发生在关系破裂以后,并非破裂之因,但妮可在擅长离婚官司的女律师面前哭诉个人在婚姻里的隐形状态时,当代人秒懂,这婚她离定了。查理的思维有些“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在男权主导的时代或国家,全心支持、照料他的妻子会安于此态,比如日式婚姻。但妮可体内的艺术家天性终归要破土而出,结尾她在离婚后发展为成功的电视剧导演即为明证。但查理对妮可的爱,正建立在对她潜在或显性才华的欣赏之上。这是进步社会风气之下才会出现的婚姻困境。
最终那场激烈争吵里,查理曝出好男人形象之下的隐苦:为了不失去妮可,他浪费了“多找几个女人”的年少轻狂机遇。这又何尝不是当代独立女性对男性伴侣忠贞的心理基础?时代比伯格曼那会儿进步,维持婚姻却需要更多方面的个体自觉。两位艺术家都无法为彼此牺牲——旁观者如你我,也不想看他们牺牲自我实现这个对幸福的共识。正如《爱乐之城》里那对为各自事业分道扬镳的情侣,这对夫妻的情感从头到尾都未完全破裂,他们需要建立“非夫妻”新型亲密关系。
鲍姆巴赫幽默地处理这个故事,比如女方家庭成员如何笨拙、尴尬地面对查理,还写了离婚官司拖下去、财产归律师的中产阶级苦笑。这些笑,都是时代的眼泪,也许男女要普遍抵达相亲相爱与自我实现两相和谐的境地,得下一世代给出解决方案。

婚姻故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