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17日——两党竞选正酣之际——的凌晨,位于首都华盛顿特区水门综合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被人侵入,5名嫌犯被当场抓获。由于案发时地的特殊性,这一起“三流盗窃案”立马就引起了当时嗅觉灵敏、触角发达的美国新闻业的兴趣。《华盛顿邮报》的两位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开始调查这起案件。经过两年多的抽丝剥茧、穷追猛打,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总统利用职权践踏民主的特大政治丑闻被置于光天化日之下,尼克松最终于1974年8月8日晚宣布辞职。
《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无疑是新闻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成功案例,也是调查性报道的典范之作,其意义价值不必赘述。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夸大和扭曲:不少传统观点将其描绘成了一个“媒体对抗政府”的神话;将其与六十年代末开始的调查报道的繁荣建立起因果联系;[1]还认为正是鲍勃和卡尔这两位孤胆英雄伸张正义的故事吸引来了大量年轻人投身新闻业,推动了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各大学新闻学院的快速膨胀。
然而,“扳倒总统,正义降临”绝不是单凭新闻媒体的一己之力完成的;那两位年轻记者或故事中的其他人,如透露幕后信息的秘密线人“深喉”,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也并不是毫无私心的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在背后推动整个事件到达最终结果的利益纠葛与权力斗争,远比现在所公之于众的要复杂……不过,上述种种(尼克松下台的原因和影响)并非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本文无意于否定水门事件的重要性或是新闻媒介对于推动社会民主的积极作用,而是意欲梳理水门事件的“被神化”过程,更加客观、理性地思考新闻媒介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一、建构神话的前提
美国原型派神话学研究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在其于1949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千面英雄》中提出,开创神话的英雄主角看似不同,其实本质一样。他在研究了大量的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神话素材后,总结出了一套统一的英雄神话模式,即所有英雄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考验:第一阶段是与原本所属的群体分离(separation);第二阶段是经历考验(ordeal);第三阶段是通过考验以后回归本源(return)。
无论是远古时期的英雄神话,还是最近刚上映的好莱坞电影,都没有突破坎贝尔的理论模型,足以证明它的可靠性和普适性。根据上述模式,“弱势个人颠覆强权机构”的水门事件已经具备了成为一段完美的英雄神话的所有基本要素,并且其中内涵与美式自由民主相契合,更为这一段未经加工的神话素材增添了现代性与实用价值。有了理想的原素材,接下来的 “神化”过程无非就是拣选事实进行加工,并按照程式填充进这三大模块中:
两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过着无聊重复的平静生活,他们每天写着琐碎小新闻的无聊稿子……突然有一天,一宗离奇的盗窃案闯入视线,他们敏锐地嗅到了一个大丑闻的气息。就像是号角在召唤,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引起了我们的两位英雄挖掘真相的强烈欲望。于是他们主动请缨,开始了这一场孤独、漫长、艰难的冒险之旅。
我们的英雄经过两年多的追查,期间遇到了许多诱惑与考验,但他们都成功克服了。随着真相被一点点挖掘出来,他们终于要面对幕后大反派——白宫,总统。
两位英雄凭借正义和真相的力量扳倒了总统,凯旋而归。他们成为了万众追捧的平民英雄和新闻从业者的偶像;《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获1973 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赢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被奉为调查性报道的典范之作,成为全世界新闻学院的经典教学素材。一段新闻界的神话由此诞生。
坎贝尔认为,“简单化倾向是神话经久不衰原因之一。神话略去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只提供一个简单化的、直截了当的历史解释”,呈现出对事实的“部分再现”和意义的“拔高”。这些神话特征在电影《总统班底》中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因为摄制电影本就是神化水门事件的尝试行为之一。
二、建构神话的过程
1976年春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上映的电影《总统班底》改编自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所写的同名自传。该片上映后票房大卖,广受好评,揽奖无数。但是事实上,《总统班底》并算不上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尽管完美具备了一切的神话剧本要素,但银幕上却未呈现出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英雄冒险故事。它冗长又寡淡——视觉呈现上,它没有任何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设计;剧情发展上,它没有令人猝不及防的反转,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绪表达上,它没有惊艳出彩的演技爆发点[2]——甚至有些辜负了这一段不可思议、极戏剧化的神话原素材。
然而,这一次,观众或是影评人却没有因为自己在电影院时昏昏欲睡而给出差评。恰恰相反,他们给予这种索然无味的基调极高的评价,称导演所采用的这种纪实手法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时水门事件的真相,表现了(新闻界所追求的)客观与中立。[3]
这些评价有些牵强,硬是把缺陷捧成了优点。《总统班底》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部商业大片——它的故事基于当时美国家喻户晓的一段传奇,它的剧本改编自当时全美最有名的两位记者的畅销书籍,它有金牌编剧威廉姆·高德曼和金牌导演艾伦·帕库拉强强联手,还有大明星罗伯特·雷德福和达斯汀·霍夫曼来饰演我们的两位大英雄——它理应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现代神话。若真如某些评论所言,一切是为了客观、中立地还原历史真相,那还不如去拍摄一部纪录片,相比预算资金还会更加宽裕些。
高明的影评人不会这样夸《总统班底》。罗杰·艾伯特就明确指出了这种纪实手法在商业故事片中的运用是有问题的,因为作为电影,它辜负了观众的期望,剥夺了观众应有的观影享受……但之后他笔锋一转,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它的还原太过真实[4]。两位英雄真正的冒险之旅就是这样冗长、艰难,每天被成堆的数字、人名、电话、文件所淹没,而并非观众预期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好莱坞英雄故事。在电影评论的范畴内,艾伯特指出了其作为故事片的一个严重缺陷,但在另一范畴——新闻业内,他的评论无疑为这一段传奇神话的建构添砖加瓦了,因为他让观众通过这部电影相信,记者工作很艰难但也很伟大,新闻媒体的力量可以为人们带来民主与正义,颠覆邪恶的权威,尽管观众或许在看电影时睡着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新闻人得知雷德福即将饰演伍德沃德时,他们觉得把记者变成明星这个尝试就是一个笑话[5]。或许也正因如此,帕库拉才特意回避了英雄神话的经典叙事方式,力求客观公允,甚至还找来了水门事件的当事人——水门大厦的保安弗兰克·威尔,来演片中抓住“盗贼”的保安。不过,无论制片方的初衷如何,这部商业、纪实与艺术杂糅的“不伦不类”的《总统班底》确实帮助在全社会建构起了一段媒体神话——相比于直接丢给观众一个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以退为进”的手法将这两个记者英雄的形象更深刻地烙在了他们心中[6]。
电影造假,早已“臭名在外”,因此也有许多人对电影的叙述持保留态度,认为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的自传更加可靠。其实不然,水门事件之后,两位年轻记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他们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如此情状之下,他们写下了自己当年调查水门事件的经过《总统班底》。该书一出版便极为畅销,卖出近30万本,其平装版的版权拍卖也创下了新纪录。但是,在自传中,他们也并没有冷静、客观地陈述事件经过,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描写[7]。其实,不仅作为一手资料的自传是被神化过的,就连当年《邮报》调查报告的内容也不能全然相信[8]。几年之后,人们从这段媒体神话中冷静下来,不少学者重新审视这段过往,尝试拨开层层历史迷雾,理清背后错综复杂的权钱关系。经过时间的沉淀,事件的全貌愈加清晰,但我们看到的就是真相吗?
真相只能被无限“逼近”,“完全客观”和“绝对真实”都是永远不能被抵达的彼岸。自传和电影的大卖,其实预示了一种新的新闻观的“回归”——以汤姆·沃尔夫为代表的新新闻主义[9]。新新闻主义向传统新闻业恪守的“客观性”发起了挑战,认为传统的报道方式已无法真实地展现复杂的社会,就如施拉姆在《大众传播的责任》所言:那种平铺直叙、单一层面的处理手法,使谎言和真相受到同样重视、并相互拮抗,把傻瓜的影响力提升到与睿智之士同一水平,无知者与饱学者地位相等,罪恶与善良亦无所差别。”
这样的新闻观使这群新闻从业者开始采取富有强烈主观色彩和激情的写作方式,他们用第一人称讲述奇幻故事,甚至用大量的新词、破折号、拟声词、俚语让美式英语焕然一新。其实非虚构文学和新闻结合早有传统,许多伟大作家,如海明威、马尔克斯、杜拉斯、米切尔等,都曾做过记者。甚至跨国大洋彼岸,在中国,主动有意识地去实践调查性报道,并将中国的调查报道带到一个新境界的,是赵瑜——一个作家。
然而,当新新闻主义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其中的主观性问题也遭到不少业内诟病。为了实现平等、自由和社会进步,“客观”当然不是新闻业的唯一行动准则,但同样的,为实现这个目标,“主观”也不能凌驾于报道事实这一新闻业的行业基石之上。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主观倾向和客观准则并非水火不容,事实上,它们的界限已被渐渐模糊,而这必然就会催生出一段又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水门事件只是其中最为经典的媒体神话之一。
三、建构神话的原因
媒体神话的建构有其必然性。这些现代神话满足了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作并持续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一方面建立在政治自由的原则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建立在制约一切经济关系,即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市场原则基础之上。在健康、理想的市场条件下,“有用”成为第一,有用的物和有用的人的能力或技术都被转化为商品,无需诉诸武力或欺骗。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便是朝着这个理想状态不断发展。为此,转化(为商品)的方式,即劳动和劳动组合的方式,不断随技术、管理的创新而革新——拥有着极端细化分工的集中化、专门化的大工业生产链产生了。
这种运作模式需要“人”来完成,需要大规模能够协调合作的人来完成生产,需要有标准趣味、易受影响、方便预测的人来完成消费。然而,现代资本主义是同时建立在政治自由和市场的原则基础之上的,因此,它需要更复杂“矛盾”的人——(自认为是)独立、自由,不依附于任何权威或原则,然而又愿意做自己期望做的事情,愿意毫无摩擦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的人。为了“培养”出这种符合标准的“人”,现代文明通过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商品来“稳准狠”地满足人们各种“短频快”的需求,让他们持续陶醉于这种浮于浅表的快感, 从而消磨他们更深刻的思考能力与更敏锐的感知能力。
水门事件之所以被塑造成新闻界的神话并被大肆宣传于联邦共和国的角角落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维持当时已经很不太平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继续正常运作下去。冷战带来的高压、青年反文化运动造成的思想动荡、越战引起的社会不满……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虽然还称不上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但确实打碎了人们心中光辉的“美国梦”。总统,作为国家主权和威严的象征,在人民心中是一个权威又慈爱的父亲形象。爆出丑闻后,被欺骗、被抛弃的“失孤”的美国人民陷入了愤怒与幻灭之中。这场“漫长的噩梦”一直笼罩着美国社会,丑闻的余波在几十年后依旧荡漾。
谁该为这个悲剧买单?自认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的新闻界为民请命,在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与推动下,这样一段神话被制造、被迅速扩散、并且被深深地扎根在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它是新闻界,更是整个美式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给人们的一个鼓舞、一个承诺:邪恶总会存在,但正义终将到来,因为我们的社会有权力制衡,有言论自由,有舆论监督,还有千千万万像那两位新闻斗士一样,奋斗在各行各业,维护人民利益的英雄。
在揭露丑闻的过程中,联邦调查局、大陪审团、国会委员会等政府机构发挥了比新闻媒体更大的作用,但却在神话中被“系统性忽略”了。尼克松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被新闻媒体或记者拉下马的。他认为水门事件只是一个因自己粗心大意的“悲剧性错误”被政治对手利用而导致的“联合仇杀”,而新闻媒体只是这一场众多政敌的仇杀行动中的一个小角色。确实如此,水门事件发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因此具备了决定这场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政治斗争的胜负的巨大潜能,而最终究竟谁胜谁负,靠的是多方势力的奔走与筹谋。尼克松只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新闻媒体只是斗争的工具,而《邮报》的两位英雄却成了这场斗争中少有的幸运儿。
水门真相中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被有意识地简化为通俗易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对抗政府”“记者英雄扳倒邪恶总统”的神话传奇,由此转移了大众对黑暗政治斗争的注意力,重新燃起他们的希望,让他们相信自己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当他们深深陶醉于这种“自己不依附强权甚至能对抗强权”的满足与快感时,便不会去更深入地思考他们所处的社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并去尝试修复问题、做出改变,而是会一边享受着神话带给他们的满足,一边乖乖回到那个资本主义大机器中做一颗继续“快乐”工作的螺丝钉。
尽管故事在后来的讲述和宣传中存在着不少夸大与神化,但依旧没有人能否定或弱化新闻媒体在揭露水门事件中或是推动社会民主过程中的重要性,相反,现在人们对这段神话越来越全面、清晰的认知恰恰给予了新闻界乃至全社会不少宝贵的经验,提醒人们意识到并且警惕一些潜在的危险倾向。如今,包括新闻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再一次)面临着新的媒介环境(主要是互联网)之下的转型问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人们更理性、全面地思考,从历史经验中找到启发,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注释:
[1] “60年代末,各大报纸和通讯社纷纷成立调查性报道小组,如美联社1967年成立了‘特别报道组’;电视也加入调查性报道行列, 1968年,CBS开辟了新闻杂志栏目《新闻60分》;旨在资助调查性报道的基金会——‘调查性报道基金会’也于1969年成立。” (陈沛芹.《美国新闻业务导论:演进脉络与报道方式》.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2] 'President's Men': Absorbing, Meticulous ... and Incomplete, By Gary Arnold
“Nevertheless, there's something emotionally limiting about the modest, careful, smooth craftmanship with which the original material has been transposed to the screen. This approach verges on being meticulous to a fault. It leads to an absorbing movie that somehow fails to evolve into a rousing, dramatically satisfying movie as well. "All the President's Men" lacks an expansive vision and an elemental spark of showmanship and inspiration.
[3] 'President's Men': Absorbing, Meticulous ... and Incomplete, By Gary Arnold
“…the movie has no ups and downs, no highs and lows. Director Alan J. Pakula maintains such a level, quasi-documentary low key tone that one's feelings about this highly charged chapter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never get out of neutral.”
[4] Reviews of ‘All the President’s Men’, By Roger Ebert
“’All the President's Men’ is truer to the craft of journalism than to the art of storytelling, and that's its problem. The movie is as accurate about the processes used by 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s we have any right to expect, and yet process finally overwhelms narrative -- we're adrift in a sea of names, dates, telephone numbers, … Just such thousands of details led up to Watergate and the Nixon resignation, yes, but the movie's more about the details than about their results.
[5] Reviews of ‘All the President’s Men’, By Roger Ebert
“When Robert Redford announced that he'd bought the rights to ’All the President's Men,’ the joke in the newsroom was about reporters becoming movie stars.”
[6] William Goldman Turned Reporters into Heroes in “All the President’s Men”, By Jordan Orlando
“It was Goldman, in the crowning achievement of his long, successful career as a novelist and screenwriter, who used his screenplay to forge the modern myth of the reporter as hero.”
[7] 'President's Men': Absorbing, Meticulous ... and Incomplete, By Gary Arnold
“Unlike the book, which conveyed the impression that Woodward and Bernstein were riding an emotional roller coaster…”
[8] 'President's Men': Absorbing, Meticulous ... and Incomplete, By Gary Arnold
”But the Post’s version of Watergate is only one side of the story, and three controversial subsequent books—'Secret Agenda’ (1984, by Jim Hougan), ‘Silent Coup’ (1991, by Len Colodny and Robert Gettlin) , ‘Family of Secrets’ (2008, Russ Baker)—have argued,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persuasiveness, that Nixon’s downfall was orchestrated by the C.I.A. and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 By this argument, the ‘Deep Throat’ material in ‘All The President’s Men,’ and, by extension, the entire narrative of the Post’s investigation, cannot entirely be trusted. “
[9] William Goldman Turned Reporters into Heroes in “All the President’s Men”, By Jordan Orlando
“The New Journalism movement of the nineteen-sixties and nineteen-seventies… had famously contrived an effective presentational style around obscuring the journalist. These narratives allowed readers to ’witness’ reported events, as if reading a novel, controversially blurring the line between fiction and repor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