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生于1969年的高晓松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而他的知音们(高晓松给自己粉丝起的爱称)也迎来晓说的最后一期,在高晓松于他的祖籍以及他任职的阿里总部的所在地杭州开的晓书馆里,高晓松回答了来自全国各地知音代表的疑问,畅谈七年来的节目中精彩与遗憾,分享人生中成长与修为,畅想未来的旅程与期待,为这个七年的节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也在当天的微博中这样说到:感谢旧时光,一切皆有情……
初识晓说
晓说这档节目是高晓松和优酷在2012年三月合作开办的,到现在已是整整七年了,中间高晓松曾经和爱奇艺合作过一年多的时间,节目改叫了晓松奇谈,再之后,晓松老师成了阿里大文娱的总监,而优酷又被阿里收购了,矮大紧同志自然而然的就又回到晓说,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而我作为这档节目和高晓松的粉丝入坑这档节目则是一个偶然,那是六年前,高一的一节音乐课上,音乐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期讲述音乐文化和历史的晓说,那时的我并不了解高晓松,知道他完全是因为一两年以前那起著名的酒驾事件,印象中他是一个有着五短身材,留着长发,整日一副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表情的有着油腻气质的发福中年男人,再加上之前的酒驾事件,所以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极其不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真诚而又不失风趣的讲述还是很快的吸引了我,那时智能手机还未普及,各大网络平台以及视频软件还不像现在这样如日中天,这类网络平台自制的文化类脱口秀很少,这样新颖的节目形式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在那节课上对于音乐领域一窍不通的我仿佛被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生动的给观众讲述了华语流行乐坛近三十年他亲身经历的历史,以前的我对历史和文化若感兴趣的,却永远只停留在那狭窄的领域里,永远是课本上那些冰冷的数字时间年代人物和地点,围绕的也无非是宏观上的一些大事,从来没有接触过深入研究音乐乃至是华语音乐的历史,更不要说是以自己一个人的视角去观察和感悟历史,所以看完那期节目
自己出去好奇便去找出往期的节目来看,本来以为是一个音乐节目(因为高也是以音乐人的身份出名出道),后来发现节目的内容包罗万象,不只是历史,文化,军事,地理,政治,更有高在文化圈艺术算混迹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喜欢文艺的男孩子开奖真如获至宝,于是一口气把之前所有的节目全都补全了,而这也成为我与晓说不解之缘的开端。此后的六年里,我将晓说所有的几百期节目全都看了,并且大都是在周末一更新就第一时间刷完,而我这不知不觉的成为了高晓松最忠实的知音……
成长与陪伴
记得高晓松曾经说自己做晓说的初衷,只是刚被释放,许多人找他合作做节目,他又不想和别人一起做,于是就自己办起了脱口秀,最初还起了一个不雅的名字叫“闲得蛋疼”,后来在韩寒的建议下才改为晓说,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节目一做就做了七年,七年来,
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从少年到青年,从高中到大学,从用电脑看晓说到用智能手机看晓说,
高晓松也变成了矮大紧,七年来,高晓松带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品鉴七大艺术,畅谈经史子集,他带我们聆听过亚得里亚海的海浪涛涛,俯视过圣托里尼岛上东正教建筑的蓝色圆顶,参拜过耶路散冷三千年的哭墙斑驳,也拜访阿姆斯特丹红灯区大佬的烟花柳巷,一路向南我们致敬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昨天涯,瑀瑀往北,我们揭开阿拉斯加德纳里山的神秘面纱,
本能寺之变、明治维新、寿司之王让我们领略了一个菊与刀的别样东洋,加州的阳光沙滩
纽约多伦多的灯红酒绿、里约的热情奔放、太阳马戏团的造梦幻想成为我们对西半球新的印象,我们同王尔德叶芝学诗歌,我们与梵高鲁本斯论绘画,我们和隈研吾贝聿铭一同赏建筑,
我们与贝托鲁尼和托纳多雷谈电影,我们一起经历过14年18年世界杯的兴奋呐喊彻夜无眠,也经历过川普上台的震惊世界,我们和刘慈欣一起谈过宇宙的起源与未来,也讨论过“二舅”一个普通人的坎坷与心酸,我们在莽莽俄罗斯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上感受斯拉夫民族的
沧桑与粗犷,也在台湾和海南看到人性最初的温廉恭俭让,我们感叹于热火焚鲜肉的
《金瓶梅》也感动于冷月葬诗魂的《红楼梦》,七年来,高晓松不曾认得我,可我却总觉得他已经成为生活在我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一个人,我了解过他青春时的迷茫与疯狂,见证过他的落寞与成长,从一个四十依旧“惑”的浮躁自负的浑身戾气的不羁才子,逐渐学会和这个世界平和的相处,虚心的探索,最后温柔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面对世界的遗憾,成为真正
五十岁知天命但依旧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长者,七年来,也见证了高晓松再热爱的事业上
渐行渐远,开办了杂书馆、晓书馆、晓岛,还去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当了研究员
写了几首优秀的新歌,笔耕不辍写完了《阿里传》,做了《矮大紧指北》等音频节目,似乎一路走来,收获满满,没有蹉跎了岁月,也未曾辜负了初心……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记得高晓松这句话躺在我的笔记本上也有好几年的时间了,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便感动于他的生活态度,成了我的座右铭,还曾经以此为班会主题给同学们做了一次演讲,获得满堂彩后来这句话被改编成了歌,渐渐的家喻户晓,在网络上也引起过不小的争论,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高晓松和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并理解的愈发深刻,现实与梦想,苟且与远方的悖论与辩题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生活永远的命题,当我们在把绝大部分天地用来耕种稻谷,别忘了辟出一小块方寸之地,栽上一朵花亦或是一棵树,当我们累了时嗅一嗅花香,亦或是在树下乘凉,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是所谓的诗和远方,高晓松其实是一个外表粗犷,内心却细腻敏感,按他自己的话说叫做“骚柔”,从小生于优越的知识分子世家,衣食无忧,在学术与书海中耳濡目染,学富五车却不辨菽麦,五体不勤,年前成名,这些都造就了他身上那种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和略带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情怀,他在年轻时会为了爱人用烟头烫胳膊,会跑到东欧跟乐队一起流浪,会为了自己的爱好从清华辍学,会做许多年轻人因为所谓的荷尔蒙做或想做的事情……而我和许多听晓说的青年也在
中学大学乃至工作岗位上苦苦挣扎,在七年晓说里我们共同实现了自我的救赎,洗涤了自己
成长和找回了我们在路上所丢失的东西,高晓松在晓说中沉淀自己,从一开始的恣意挥洒,
聊天胡侃,到最后为了讲清楚很小的一个点要去查阅大量资料,梳理了前半生所学也提高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踏实和敬畏,他也去了基层,去了三沙市,见到了艰苦奋斗在一线的军民,见到了为了伟大理想和责任,生活在祖国最南端国土上的最可爱的人,也批判过清华优秀毕业生梁博教育他“名校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学会收起自己毕露的锋芒,继续对这个世界保持谦逊和好奇,对一切包有包容和尊重,从最平凡的人身上看到最原始的温良恭俭让,从最平凡的柴米油盐中领悟生活的烟火,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公知,而是一个鲜活而有趣的灵魂,一个已过中年却仍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此间少年,这正是他最可爱和动人之处,而我们也通过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有了对诗与远方最初的憧憬,有了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情怀与抱负,有了奋斗努力最持久的动力,他在节目的最后说到:“我现在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我一睁眼不是五十岁,而是十五岁。”是呀,年少的时光是美好的,但是一路走来我们
无数次在梦想与现实间苦苦挣扎,呐喊,煎熬,无奈,迷茫和斗争,在苟且面前低头妥协,又对着诗与远方追逐眺望,后来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痛苦那么小,我们的未来那么远,渐渐的我们发现苟且和诗与远方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勇敢的过好每一个苟且的日子,用热爱去拥抱新的生活就是我们真正的诗与远方,高晓松晓说停更了,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微笑的面对苟且,和爱的人读诗,脚下又或许是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最后,想用每一个晓说迷倒背如流的一段话做结:“路走了五十年(晓说刚开始时为四十三年),方向却不只一边;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护照四十八页,每一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旅程左右万里,时差却最多一天……2019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2019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