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8

山河令:很好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申夏(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344526/

注:以下评论,只针对剧作,不涉及原著;只针对剧情,不涉及演员。行文不够严谨处,还请包涵。

一、温客行的生死
从彩蛋中的情节来看,温客行未死,周、温二人长居于雪山,相知相伴一生。但正如有豆友提到的一个细节,周指点少年剑法时,温出现,从周的视角看过去,温有背光。背光意味着两种可能:

1. 温已死,这不过是周的幻觉。

周对温凝视片刻,脸上的表情像是意外之喜。若二人果真朝夕相伴,那么这样斗嘴、切磋的场景肯定出现过无数次,周按理不应有“意外”的表情。有人说,二人切磋时,少年的父亲说“这两位打了一辈子了”,由此可见温未死。但少年之父出现在温出现之后,若说他也是周的幻觉,逻辑上也讲得通。

有人说,以周、温之情深,若温已死,周怎会苟且独活?这说法也值得商榷。周的命是温用命换来的,周活下去,更是替温活下去。周若一意求死,就更对不起温的牺牲。周从始至终都不是偷生怕死之辈,但正如温所说:留下来的人,才是最痛苦的。死是容易的,难的是死而复生后向死而生。打下七窍三秋钉那一刻,周已抱定必死之心。经历过与温的知己之情、生死之交,周若仍然求死,九泉之下温也会对他说:我白认识你了!

不过,幻觉之说也有漏洞,温再次出场仍是白发,若是周的幻觉,温更有可能是黑发。而且,周、温二人的服饰与正剧结尾时不同,特别是温的服饰,似乎是全剧唯一一次出现。

2. 温并未死。

温客行的背光,意在点出本剧的主题——你身上有光。原本这句话是温对周所说,对温而言,周是他生命中的那道光。而经历过相遇相知生离死别之后,温客行何尝不是周子舒生命中的光?温客行这道光,是对周、温感情的升华,也是对原著的升华。

那么,温是怎样活下来的?按叶白衣所说,温将真气反输给周之后,会经脉尽毁,即使不死也成废人,温又如何能与周切磋武功?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周从《阴阳册》或其他秘籍中找到了救治温的办法。剧中温发现《阴阳册》并交给周保管的镜头,暗示了这一可能。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叶白衣对温客行说了谎,六合神功根本无需一方做炉鼎,一夜白头是真,经脉尽毁是假。叶之所以那样说,只是为了考验温客行。叶白衣在治好温客行后,完全可以假装经脉尽毁,令其信以为真。而温客行最后对周子舒的坦白也就说得通,因为温那时确实相信炉鼎之说。正剧末尾,成岭对孩子们的讲述,无论他是否知道炉鼎之说的真假,以此教育孩子重情重义、为知己死,都是说得通的。如果是这样,温最后能活下来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叶白衣的选择
假如按叶白衣所说,修炼六合神功,需要一人作为炉鼎。那么,叶白衣在传功于温客行时,便已是炉鼎;传功既成,叶白衣必经脉尽毁。若是,叶白衣为何不直接传功给周子舒?左右都要牺牲自己,成全周、温二人岂不更好?这也是很多网友疑惑不解之处。

我的看法是,与其说叶白衣救的是人,不如说救的是一种情义——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叶白衣本人正是因这种情义而长生,传他功的人,大概率应该是容长青。所以叶白衣要把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情义传下去,“难寻少年时,总有少年来”就体现了这种传承。这也是他对温客行的考验,温若有此情义,那么周子舒活,情义与神功皆得传;温若无此情义,周子舒死,神功就此失传也罢。传功附带条件,并不罕见,就像慈善捐赠往往也会指定用途——既助人,也体现捐赠者的意志。何况,叶白衣这个角色,本来就不是普度众生的菩萨形象,他有他的坚持。从个人倾向来说,他更希望周子舒活下来。否则,若周子舒死、温客行活的话,以温客行的性格,难免不会再掀腥风血雨,而这恰是叶白衣最不愿看到的。

当然,若炉鼎之说纯属叶白衣杜撰,那么让温间接传功给周,显然好过叶亲自传功了。

三、周子舒和温客行
有人说,周子舒既然抱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宗旨,为何在目睹温坠崖而亡后,提前起出七窍三秋钉,不惜与天下人为敌?岂非违背宗旨自相矛盾?

这就涉及到如何理解周子舒的性格,或者说,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看法是,周子舒并非郭靖那样的大侠,他心中有天下苍生,但这不是他的全部。按剧中所表,周先前效力于晋王,一是为将四季山庄托庇于其下,二是想“在污浊的暗世打开一扇窗”。然而入世十年,天下并未变得更加清明,四季山庄的兄弟却凋零殆尽。周子舒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给晋王做了十年爪牙,“一事无成,活成个笑话”。所以他心灰意懒,只想换得三年自由身,了此残生。这是他从入世到出世的转变。此前的周子舒,心中的大义盖过了情义,尽管他所理解的大义有偏差。一直以来,他的情感是被压抑的,直到他遇见了温客行,压抑的情感逐渐萌芽、蓬勃生长、终于壮大。正是温客行,让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期盼。亲眼目睹温客行被人围攻而死,他不可能不为温报仇。复仇,与坚持大义并不矛盾。快意恩仇,本就是侠之本色,胸中只有大义而无私情,那是道德木偶。离开天窗后,周子舒坚守的大义也发生改变,从之前的“澄清宇内”转为“不滥杀无辜”,这也是他努力改变温客行的方向。

周子舒本质上并非政客,虽然他一手创建并领导了天窗这个暗杀组织达十年之久。

同样,温客行也不是合格的政客。

温客行的初衷是以琉璃甲为诱饵,挑动江湖混战,让鬼谷和所谓名门正派一同灰飞烟灭。然而整个计划的布局却漏洞百出。众鬼重出江湖那一刻,局势就偏离了他预想的路径。当然,温客行本就不在乎众鬼的死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他们放任不管,至少应该随时修订计划。或许有人说,周子舒的感化,让温客行最终放弃了“举世皆可杀”的想法,只想废掉罪魁祸首赵敬。所以才有他和蝎王的私下合作,导演了“诈死”一幕。这步棋,从结局来看是成功的,赵敬被废,身败名裂,温大仇得报。但是,废掉赵敬之后,温客行明显戒备不足。赵虽倒下,但琉璃甲一事仍未结束,尤其是莫怀阳的当众发难,若非叶白衣解围,温等恐很难顺利退场。莫与赵交手争夺盟主之位,以及莫的发难,本应该让温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应对!这是一个比赵敬更阴毒的敌人。

尤其在顾湘大婚这件事上,温客行明知莫怀阳尚未死心、明知曹蔚宁是清风剑派,怎的防范如此疏忽,让莫怀阳轻易赚开了鬼谷大门?!曹蔚宁可以天真地认为莫怀阳是来贺喜的,但你温客行不能这么天真!放弃“举世皆可杀”,不等于放弃自保。剧中,温客行本不愿让清风剑派一行进谷,顾湘转求周子舒,周替顾、曹说情,温便同意了。但温之所以不乐意,也并非出于戒备,主要是对所谓名门正派的厌恶。周的表现就更差,不仅没有提醒,反而不假思索地促成,一代天窗之主就这水平?至于七爷、大巫等在场之人,竟无一人出言提醒!有人可能会说,他们以为来的是曹蔚宁的师叔,而不是掌门莫怀阳。但为何没有查验身份就放人进谷?温、周等人的疏忽大意,导致了顾、曹横死,鬼谷惨遭围攻,喜丧鬼、千巧皆战死,只有蝎王大获全胜。

这一回合,温客行完败。

温客行“诈死”之前还对顾湘说:“对你家主人有点信心好不好,我难道还斗不过那个蝎王”?转瞬间顾湘惨死,蝎王成最大赢家,不知温客行想起这句话作何感想?

温客行与蝎王相斗,赢得最漂亮的一局是武库钥匙。从一开始,温客行就没打算把真钥匙交出去。温交出假钥匙的原因有二,一是增加与蝎王合作的筹码,二是他需要蝎王引路——因为他不知道武库的所在。温客行究竟想不想进入武库?之前不说,最起码在他知道周子舒打了七窍三秋钉之后,他是想进入武库的——他需要《阴阳册》来救治子舒。

无论周子舒还是温客行,都不是合格的政治领袖。他们可以是好朋友、好兄弟,但不是好领导。

周子舒本质上是儒家,心怀天下、积极入世,以无用之身做有用之事。这是典型的儒家精神。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心怀天下苍生。他去武库,是为了为阻止晋王取得《阴阳册》而再启战乱。在这一点上,他和洪七公、郭靖相似。

温客行本质上是道家,他追求的是和知己在一起自由自在。权力、秘籍、财富、地位,在他眼中皆如粪土。至于天下苍生么……他原本是要毁掉这个天下的,看在阿絮的面子上,才只找赵敬一人算账。受阿絮的影响,他也会学着关心天下,但更多地是为了让阿絮开心。他对这个世界本就没有多少热爱。温客行更像黄药师和杨过,狷狂而放诞。

儒家是积极入世,道家是消极出世。儒家一旦入世受挫,心灰意冷,还有道家这片桃花源。这是中国人的进退之道。若一味进取而无路可退,也就不会留下那么多苏州园林了。周子舒毕竟不是郭靖,一辈子为国为民。尤其是遇到温客行之后,他就更愿意弃儒就道。温客行坠崖后,周子舒在青崖山独白:我以为能慢慢改变你,没想到,最后被改变的人却是我。那一刻,周子舒彻底放下了天下大义,天下从未让他如此厌恶。若无知己,天下与我何干?

儒家的侠,让人敬重。道家的侠,令人向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道家的桃花源。

周子舒和温客行在水面上的比武,在雪山上的切磋,自由自在,飘飘若仙,像不像《庄子》的《逍遥游》?

他们终于完成了双向救赎。

四、莫怀阳与顾、曹之死
很多观众不愿接受顾湘和曹蔚宁之死,确实,顾、曹可说是全剧最无辜的一对。然而,正是二人之死,更反衬出所谓“名门正派”的虚伪和无耻。

清风剑派掌门莫怀阳,在某种程度上比赵敬更无耻。表面上,他反对顾、曹在一起是囿于正邪之分和门户之见,实际他的目的只是琉璃甲和武库钥匙。为什么说他更无耻?因为曹蔚宁根本不妨碍他抢夺钥匙,一入鬼谷就让手下把曹绑起来,难道不行吗?退一步说,莫怀宁杀掉顾湘,都比杀掉曹蔚宁更能够让人理解,毕竟他恨的是顾湘。再者,哪怕他带人进入鬼谷后大开杀戒,哪怕顾、曹二人死于混战,莫怀阳落个“利用曹蔚宁的信任赚开大门”的骂名,最多也就算是小人之举,曹完全不必死在他手上。但他亲手杀死自己的徒弟曹蔚宁,就不只是小人,简直豪无人性。

这也是我说他比赵敬更无耻的原因。赵敬和莫怀阳,都把别人当工具和棋子,必要时皆可丢弃,但赵敬杀的都是妨碍自己的人,或至少是他认为妨碍自己的人。但曹蔚宁能妨碍莫怀阳什么?莫杀害曹,不仅是坏,而且是蠢。莫怀阳从一开始就骗取了高崇的信任,兵不血刃得到三块琉璃甲。后来又和赵敬虚与委蛇,打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算盘,自以为棋高一着,但其笼络人心的本事比赵敬差远了。有人说,温客行揭穿赵敬后,若非在英雄大会上公然开罪莫怀阳,顾、曹二人或许就不会死于莫之手。这是高估了莫的道德和智商,他对自己师弟都能下手,何况他人?他师弟总没有公然得罪他。所以莫怀阳这种人,既蠢且坏,野心大于能力,死得惨是必然的。

有人说,顾、曹之死,类似张翠山、殷素素之死,都是一正一邪,为正道所不容。但张、殷二人并非不容于本门,而是死于外人相逼。以“正邪不两立”而不容于本门的,是被灭绝师太处死的纪晓芙,理由是“交结魔教头子”杨逍。灭绝杀纪晓芙,纯属立场使然。众所周知,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立场最坚决的就是灭绝,其他各派或多少有些利益诉求,或半心半意,或跟着凑热闹。唯有灭绝师太,没有任何利益诉求,完全是为了恨而恨、为了灭而灭。灭绝从始至终都不曾改变心意,最后宁可身死道消,也绝不受张无忌的救助,只因他是魔教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灭绝师太迂腐、古板、固执,但不能说灭绝是小人。她是从骨子里痛恨魔教,无关利益,“尽诛魔教”对她来说已近乎信仰。而莫怀阳呢?所谓正邪之分、清理门户云云,完全是借口,他真正的目的只有利益——琉璃甲。

张翠山、殷素素不肯说出谢逊和屠龙刀的下落,因妨碍其他门派的利益而死。纪晓芙不肯奉命刺杀杨逍,因妨碍灭绝的信仰而死。顾湘和曹蔚宁呢?既不妨碍莫怀阳的利益,也不妨碍他的信仰——他根本就没有信仰,却无故惨死,就更令人心痛和愤恨!莫怀阳的无耻和阴毒,更像岳不群,但他又没有岳不群的本事和智商。

莫怀阳这一文学形象,使“名门正派”的底线再创新低,这是他对武侠小说的唯一贡献。

五、赵敬与蝎王
赵敬的悲剧,在于把目的和手段搞反了。

他的目的是什么?当武林盟主?不,是玩弄人心。不错,赵敬确实想当武林盟主,为此处心积虑,隐忍二十年。但这并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玩弄人心。当武林盟主,是他玩弄人心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他继续玩弄人心的更高平台。在赵敬这里,当武林盟主只是手段,玩弄人心才是目的。直到最后被彻底揭穿,他仍然高喊“你们被我玩弄了二十多年……我不亏!”盟主当不成,无所谓;被杀,也无所谓,反正我已经从玩弄人心中获得了最大的快感!这就是赵敬。赵敬说这些,并不是死鸭子嘴硬的场面话,而是他的真实想法。他对温客行说:“杀了我,我让你们活在我赵敬的阴影下!”在那一刻,他确实是一心求死的。

赵敬最喜欢的是玩弄人心,最早说破这一点是喜丧鬼。喜丧鬼告诉蝎王:“赵敬这一生,最让他得意的就是自己算计人心,玩弄权谋的本事”,并喜欢为自己的每一个阴谋留下一样战利品。从这时起,蝎王就和赵敬貌合神离了。

蝎王的转变,不仅仅是担心自己也成为被玩弄的对象,成为一件新的战利品。更重要的是,蝎王的目的原本就与赵敬不同,只是在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蝎王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不断追求更高的权力。原本他以为赵敬的目的和他一样,所以才会不遗余力地辅佐赵敬,渴望得到赵敬的认可。毕竟,把赵敬捧得越高,将来他能够继承的权力就越大。当他发现赵敬追求权力只是手段、玩弄人心才是目的的时候,他才明白自己和赵敬不是一路人。看清这一点之后,其实他并不担心自己被除掉,因为凭他的智商和手段,玩弄赵敬易如反掌,只要他想。他只是不愿相信赵敬全无心肝,所以才一再试探。蝎王也会玩弄人心,但那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从来没有无聊到把玩弄人心作为最高目标。这是蝎王和赵敬最大的不同。所以,蝎王在谋略上虽然远胜赵敬,但却并不像赵敬那样毫无感情。他会给千巧解药并放她走,这是人性的温暖。通过谋略追求权力,并不需要靠彻底牺牲人性为代价。青崖山一役,是蝎王的高光时刻,他靠的是计谋和实力取胜,不是靠玩弄人心和骗取他人的信任。在他看来,赵敬追求的目标太low了。

因与蝎王有约,温客行并未取赵敬性命。蝎王之所以要留着赵敬,一是不忍,二是为了向他证明自己比他强多了。对赵敬来说,像行尸走肉一样被人玩弄,比杀了他还难受。若看到“蝎儿是如何封王裂土的”,再想想自己对段鹏举都低三下四,那才真的叫生不如死到极点。

原本还想写写高崇的,但这篇剧评已经太长,便不写了吧。

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和现实不断妥协的过程。随着年岁渐长,少年时的梦想不断放弃,妥协的越来越多,坚持的越来越少。但不论如何成长,每个人心中总会保留一片净土,不愿妥协也不能妥协。

这部剧或许会提醒你,那片


山河令的影评

Emily
Emily • 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