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喜欢。如果说马戏之王是客观评价好看,那这部就是在好看的基础上完完全全超级无敌喜欢,是我喜欢的影片风格。不过看到一半才发现这是女同电影。
开始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部电影的声音很真实,而且似乎特意放大过衣料摩擦篝火燃烧踏上木板和呼吸的声音,就是鸟鸣山更幽的感觉。对话不是特别多,全片都是安静地展开,伴随着各种细碎的声音,让人宁静。画面颜色很干净,清晰而和谐,有很多单人镜头用以体会人物内心。镜头里往往不是很满,被精心安排过的布局很有审美价值,和它的背景音相得益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题材问题,整部电影几乎都是女性角色,其中小岛上的三个人基本上串联起了主线。让电影充斥着柔软又坚韧的女性气息。
作为画家的女主眼睛黑而明亮深邃,眉毛很浓重,线条简洁,五官相对另一位更为锋利,这一点很好的契合了她的形象。她是果断勇敢的,开篇在漫溢的海浪声中跳下小船去捞回画箱,孤身来去。她是温柔感性的,在与小姐的相处中善解人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关心着她。从初识到信赖,很多镜头表现了小姐开始的好奇,到后来一次次看向画家的脸,不仅仅表现了小姐对画家的留情,也反映了画家一直注视着她。有很多接触与观察都非常细腻而暧昧。
作为小姐,另一位女主的五官很立体,下颌明显,带有英气,眉目却柔和,浅绿的瞳孔和淡色而带有弧度的眉毛让她的气质充满矛盾。她倔强而对家庭怀有怒气,使她的面孔看上去不那么友好,可她的目光却无助得让人心碎。
印象深刻的几个画面是,开头画家的那幅画,黑云压城,小姐的裙摆燃烧,晨光破云点亮四周与小姐深色的轮廓。我一直在等画下那幅画的时间出现,不过后来发现灵感来源于那个有篝火的夜晚。小姐与画家在篝火旁,女人们齐声唱起歌,在歌声中两个人遥遥相望,小姐踱过,火苗燎起她的裙摆,她却镇定地看着画家,直到女仆拿着布扑上来灭火,她随之倒下。这里小姐的表现很像画家深夜拿蜡烛看画,把上一个画家为小姐未画完的画点燃时的反应。我以为画家是失手点燃,却发现她就是打算烧毁那幅画作。连同很多壁炉燃烧的镜头,整部电影中似乎都在让观众目睹燃烧,安静的燃烧。
不知道有没有象征小姐与画家的反抗,小姐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却并不顺从,她在知晓画家身份时跳进大海游泳,她渴望唱歌的自由,她爱上了画家。画家看似平稳的生活也因为小姐而改变,她开始只是按照吩咐画画,可最后她也毁去了肖像的面庞,她开始为分别愤怒,她克制地拥抱小姐作为告别。看似简单,看似顺从,却一直在燃烧着反叛,安静却并不怯懦。
还有一个很喜欢的镜头是女仆堕胎,影片从头到尾没有交代她的孩子是怎么来的,却以她多次堕胎的尝试展现了她单纯却坚定的决心。她去老婆婆那里的叙述非常让人心碎,房间昏暗,她纯白长裙,躺上床接受那次处理,老婆婆家的年幼孩子也在床上玩,小男孩的脚放在她的肚子上,她安静地流泪,把手指放到小男孩的小手里。女仆是勤劳善良又单纯的展现,她做刺绣,她对俄尔普斯的行为感到不解,因为她纯洁又简单。
对俄耳普斯的理解应该也和全片有关,画家认为他做出的选择是留下与妻子的回忆,而小姐说,可能是妻子说回头吧。如果按照画家和小姐的理解,两个人选择留下回忆而不要未来,这也与影片的结局契合,两个人分开了,怀着回忆继续下去。说实话我不能理解俄尔甫斯回头的原因,但我可以理解画家和小姐分开的原因,可能她们选择了接受彼此会有的更好的未来。有足够的感性,但感性也只是在理性里运作。也许我的境界也和那个女仆一样吧。
两个人或许从未真正忘却,但她们已经走向了没有彼此的未来。画家始终忧伤,而小姐坐在剧院里,听着画家曾经给她弹过的那首不完整的钢琴曲,她的双眼先是盈满泪水,然后笑起来。
我想全片很好的展示了女性形象,一种理想的状态,坚韧又柔软,决断又冷静。怀着冷静的笔调叙写悲天悯人的社会悲剧。或者也不算悲剧,只是生活。而生活往往不是什么都能如意,曾经留下回忆就已经足够美好。
又名:浴火的少女画像(港) / 燃烧女子的画像(台) / 燃烧的女子肖像 / 火吻女孩的肖像 / 浴火女孩肖像画 / 年轻女孩的肖像画 / 烧女图 / 浴火女子像(豆友译名) /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上映日期:2019-05-19(戛纳电影节) / 2019-09-18(法国)片长:120分钟
主演:诺米·梅兰特 阿黛拉·哈内尔 卢安娜·巴杰拉米 瓦莱丽亚·戈利诺 Christel Baras 阿曼德·博兰格 Guy Delamarche Clément Bouyssou 米歇尔·克莱门特 Cécile Morel
导演:瑟琳·席安玛 / 编剧: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