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讲的是卓别林饰演的工人在工业时代追求幸福的故事。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默片史上的巅峰。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巨大的时钟,时间走到6点,剧情正式开始。时钟是工业时代的重要标志,所有人都看着时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重复枯燥无聊的工作。
接着是一个很精巧的蒙太奇。人群与羊群无异,只是被资本驱动的生产工具。工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变成了机器延展出来的工具。
资本家在拼图,工人却在无休止地工作。甚至不想留给工人们一个安稳吃饭的时间,只想榨干工人的价值,不需要工人思考,也不用他们提升自己,只要求他们完成任务。资本家只会评价机器实不实用,不会在乎工人的感受。工人只是工具,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工人把工作当成习惯,无法和私生活分割。卓别林因此精神崩溃。
当他治愈出院后,经济大萧条时代来临,工人走上街头抗议。他被误认为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而被捕入狱。
在无情的压榨下,监狱反而成了安逸的好去处。前一阵子上映的的《反贪风暴4》也调侃道,“坐牢,才是香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摩登时代》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与抨击。卓别林作为伟大的艺术家,与其说他的作品有前瞻性,不如说他看透了资本的本质,参悟了其中的真谛。 资本只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且他们的无情是不会改变的。底层人民只是在“被奴役-反抗-被新的资本奴役的可怜”循环中不停挣扎。不存在所谓最好的时代,任何时代都一样,科技的进步只是把生产效率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而人口和产能之间的关系不会有根本上的改变。我们现在所经历的996工作制,日本的少子化,法国的工人大罢工,只不过是矛盾的重现,不新鲜。暴乱、经济危机都是周期性爆发的,都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细分到个人,我们无非是面对一个选择,是默默忍受,还是奋起抗争。这是我们必须做的选择,无路可逃也无处可逃,每个国家都在循环的路上。 卓别林作为天才艺术家、行业先驱,他的电影不止于独创的喜剧桥段和表演风格,还有主题上的启发意义。
影片的前半段讲的是社会乱象,后半段的重点则是个人的救赎。
宝莲·高黛饰演的流浪女登场。她给了卓别林一个家,让他有了奋斗的理由。
卓别林与流浪女的关系并不只限于爱情,因为都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相互依靠,抱团取暖,是一种广义的博爱。卓别林因流浪女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
卓别林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还因为他在不堪的现实中,依旧相信人性的光辉。《摩登时代》中的流浪女就是一个希望的象征,卓别林愿意用自己的电影给予世人努力生活的信念。虽然电影里,卓别林和流浪女一路波折,可他们依旧携手向前。
总是要有希望的,它可以流浪女,是家庭,也可以理想,或者别的什么。
不然怎么办呢,明天还要继续啊。
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安慰。这是大师本人的美好祝愿。不仅是对民众的怜悯。也是在宽慰自己。
《摩登时代》在视听语言上也是默片的巅峰。
这个镜头,卓别林既要进行机械操作,还要从容地表演。

这个画面左侧并不是真实的楼层,而是一幅画。由于技术受限,只能通过表演来体现空间的纵深,很考验卓别林的走位。

《摩登时代》的节奏把控特别出色。虽然在抒情上只有几个简短的镜头,但特别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就算是我这么个很少会被电影感动的人,也因男女主角的笑容而生出对家庭生活的憧憬。

影片79分至82分半的唱歌表演可以说是默片史上最经典的一场戏,完全不用在乎卓别林唱的是什么,他用肢体语言完美地展现了他想表达的故事。这就是戏剧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特点。
时代在变,可真相不会变,人类始终是在和人类自己搏斗。洞悉真相的艺术家每个时代都存在,他们把真相藏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等待后人挖掘。
卓别林就是其中最耀眼的那一个。

摩登时代的影评

恬
恬 • 经典
Jackie
Jac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