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完这部腐国带着回顾自己国家百年来酷儿在各个重要节点的生存状态的剧,倍感兴奋与惊讶。一直以来,英国在戏剧方面厚重的历史传统使得这个国家在表现任何议题的时候都不会让人失望,近些年来每一部制作精良的反应性少数群体的剧都无不带着先锋性和血脉喷张式的颠覆性,来挑战权威话语,来讴歌多样,来讽刺老旧,来鼓励创新。

《酷儿们》是部充分吸收传统后极具实验性光芒的、富有政治性议程的剧。独白,这一在各种戏剧中都会用到但在极少情况下才会大面积使用的形式,却为这部剧、为酷儿们完成了极具生命力的呈现。回顾莎翁的戏剧,独白总会在人物面临道德选择与人性矛盾挣扎的时候登场,灯光昏暗,时间静止,人物直接与自己对话,与观众对话——拷问,纠结,惶恐,畏惧,癫狂,无奈——独白用着最朴素的形式与装束,担负着最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使命:在麦克白杀害生灵后对人生的无意义进行反思时,在李尔王面临众亲抛弃颠沛流离时,在理查三世因为自己的畸形而被嫌弃表现自己的愤恨与不得志时,在苔丝狄蒙娜为女性的地位深感不公时,独白便上场了,一整段的心理倾诉与告白,裹挟着汹涌的穿透力与共情力,让观众看到了独白者多面的内心世界,有时还会呈现出与这些角色之前舞台上的通过动作和其他对话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所不太相同的心理活动。

是的,我想《酷儿们》敢于使用如此简单质朴却又富有力量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独白在表现复杂人性方面的优势:就像听一个老朋友对于一段感情的描述,就像一个在听陌生人将他身上的幸与不幸,也就像在听我们自己的现在、过去亦或是未来。在接受这样的独白时,我们或者开门见山,或者迂回萦绕,不需要剧情的推动,不需要特效的辅助,不需要配乐的升华。我们所接受的,只有文字和分享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样的面对面,虽然在这样的时代容易被理解成无聊,但总保留着一份难得的真诚与贴近。所以,这八个人的讲述中,除了带有点醒主题式的语言外,我觉得最有感染力的部分便是他们对于生活和感情中细节的回忆与描述。这样的感染力,通过镜头语言当然可以完成,但这样面对面式的独白,完成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沟通形式。这种形式,提供了进一步理解的通道。酷儿们的生活,才会得到更温情的展现。

是的,独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体现人的复杂性,但我们在倾听他人讲故事的时候,永远不是被动接受,也永远不可能全盘接受,而是在这样的倾诉与接收之间,告知与被告知之间,灰色地带总会存在——他说的是真话吗?我一定要相信他吗?他在讲这些事情的时候,主观的角度是否让他变得偏激与不实?他所流的泪是否是真的?他的倾盆而出又有何目的?换句话,任何讲述者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些“不可靠性”。

我想,写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讲,独白的真诚与“不可靠性”,这样的矛盾岂不是在削弱着这部剧的艺术性?我的理解是,正是由于独白自身的矛盾性,这部剧才更加适合体现那一个个矛盾的“酷儿们”。就像这部剧第三集小狼的叙述一样,酷儿们在文艺作品的展现实在容易被“程式化”、“固态化”、“政治正确化”,类似的情节,类似的人物安排,类似的角色命运使得“酷儿们”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某些时候总以一个特定的面呈现出来。反而那些留守在话语中心的人,非酷儿们,“主流”人士们,却不断地在用新手法、新情景、新情节、新性格来展现。记得《卫报》在点评前几年的性少数戏剧《香蕉》、《黄瓜》和《豆腐》时,也总在强调我们需要更多gay drama的必要性——只有更多,才能有更丰富的角色塑造的可能;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因而,在某种程度上,“独白”也是在为酷儿们争取一个站在中心当作讲述者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人性的复杂可以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酷儿们也可以有机会变得自相矛盾。而这样的自相矛盾,不正是一种有血有肉,不正是一种你我共有的存在体征吗

那当我们谈论酷儿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

我们在讨论酷儿们在文艺作品中的展现需要多样化(所以本部剧先锋性了用了独白的形式来丰富酷儿们的呈现),我们在讨论性取向与阶级、种族、国籍、性别等各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我们在本部剧里看到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种族、阶级的讲述者),我们在讨论酷儿们的平权历史,我们在讨论酷儿们首先作为一个鲜活、也有弱点、也有偏颇、也会傲娇、也会无力与恐惧的人会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讨论,没有终结。也不该有终结。所以,我们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会时常感到困惑与不解,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似乎没有一个十分明亮的信息,似乎没有一个主旋律。

因为酷儿理论的代表人物Judith Butler曾在性别麻烦一书中用非常哲学化的语言说过,当不合此时常规的性别特征和呈现被操演许多次时,不合常规与合常规的界限便已经开始模糊化,人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常规”只是一种幻想式的存在,没有实质性的存在。因而,《酷儿们》这部剧所想要实现的讨论,我觉得是带着“永不清晰”、“永不终结”的美感的。只有这样永不停息的操演与讨论,常规才会开始失去压抑的力量。平权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回到《酷儿们》这部剧,它就是在用一种先锋式的手段完成着一次属于酷儿们的“操演”,在当下强调大制作、大画面、大冲突的文艺作品制作理念下,它用朴实的独白将观众带回英国典雅的酒吧里,静静地,听那些人,微微醉着,讲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ps.题外话。其实看完这部剧,内心得到的慰藉很大。这个剧表现了英国这个国家用了一个世纪所实现的东西,其实在侧面也在讲述,任何权利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许多人流泪流血甚至付出生命。回看中国,我们似乎仍然经历得有些少。这条路对于我们真的还很长,但我觉得没关系,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日子,也会有像《酷儿们》这样的剧,讲述着我们这代人的故事。这样一想,真的宽慰了不少。

酷儿们Queers(2017)

主演:本·卫肖 菲恩·怀特海德 拉塞尔·托维 丽贝卡·弗朗特 伊恩·盖尔德 卡迪夫·克尔万 杰玛·韦兰 艾伦·卡明 

导演:马克·加蒂斯 / 编剧:马克·加蒂斯 Mark Gatiss/Michael Dennis/Brian Fillis/Jon Bradfield/Matthew Baldwin/Keith Jarrett/婕姬·克卢恩 Jackie Clune/Gareth McLean

酷儿们的影评

甜染
甜染 • 蝶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