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这部戏,之前已经聊过,日本版是叫《始皇帝暗杀》,两版有什么不同也讲过,剧情和主要的看点请参看前面的文章和视频。
这一次重点是聊一聊剧本的推动力,和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首先这部电影的原著,是日本荒俣宏的小说,投资和制作也主要是日本方,所以我们看日版的时候,很有一种黑泽明的电影感,比如夸张的表情动作,激烈的台词,大段的独白等等。
陈凯歌的《妖猫传》其实也是日本小说改编,透着那么一股子邪气。很多人也不知道是日本小说改编,所以就喷陈凯歌不尊重历史。
话说,为什么中国历史相关的小说,都是日本人写的呢?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堪的事实,有些日本人的中国历史,就是比很多中国人学得好,而且他们没有政治上的顾虑,随便怎么改。
而我们中国人,如果敢拿历史编故事,绝对是死路一条,之前介绍过的《秦颂》就是个例子。
并不光是官方审查,民间更不会放过,官方的重点只是政治因素,民间口水却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喷。

言归正传
日版的《始皇帝暗杀》在艺术上更有看头,主要是剧本的推动力很好。
首先看一场戏。
宫殿之上,嬴政发飙怼了吕不韦,表面上是夺权亲政,但嬴政的台词有很大一部分,是讲的小时候赵女对他的鼓励与鞭笞,说赵女是他的恩人。
这就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设定。我们都知道嬴政的母亲也姓赵,也是赵国人。赵女这个角色不但为嬴政做饭,养活着他,还要鼓励教育他成长,这些事情,难道不是一个母亲该做的吗?赵女实际是嬴政小时候精神上的母亲。

接着是赵女这个恩人,想要离开嬴政回赵国,因为她感觉到,和嬴政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了,而她的出发点竟然不是地位悬殊,而是她崇尚自由的个性,觉得在宫里生活很憋屈。
嬴政就带她看了“四海归一图”,慷慨陈词,要当一个爱护天下人的君王,赵女非常感动,但她的性格是不会委屈着在厨房做饭的。

灭韩之后,嬴政亲自煮肉犒赏三军,说 “燕人的鼓真是好鼓,又悲又喜”,他想着是怎么灭燕。赵女想到了怎么帮助嬴政,而且是义无反顾的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嬴政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两人在柴房互述衷肠,上演激情戏就合情合理。这场床戏要是真的在床上演,那就毁了。
嬴政和赵女在四海归一殿道别,秦王说在大殿中间造一座浮桥,就是为了纪念小时候赵女对他的鼓励,然后送了匕首和命符。赵女本想回头,嬴政却大喊要她不要回头。
注意这个场景片尾又演了一次,但两人的心境却是完全不同的。

赵女去了燕国,本来是找刺客去杀嬴政,这是设计好的圈套,只要刺客被当场识破,灭燕的借口就有了。但她意外的发现,荆轲是个非常可怕的刺客,如果他去杀秦王,嬴政就可能真的有危险。所以她宁愿被燕丹关进大牢,也不愿荆轲去刺秦。

燕丹等不及,就派人鼓动嫪毐。嫪毐谋反本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私通太后还生了两个儿子。太史公写的这个段子,没有人能改得动,这一个人就把秦王嬴政的母亲贬到一无是处。我看历史的时候其实很怀疑,就好像泼妇骂街,贬低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贬低他的母亲。
嫪毐临死又把吕不韦拉下了水,制造了一个嬴政不得不杀死亲生父亲的死局。嬴政这个弑父囚母的历史案件就演完了,也完成了人物内心的合理转变。

一个壮志未酬的少年君王,发现自己并不是秦国的王室血脉,不得已杀死亲生父亲。而他亲生的母亲,年轻时候二嫁还可以解释为身不由己,身为太后居然还生了两个孩子,怎么能原谅?
嬴政当即决定灭赵,这个决定其实是要毁灭,自己那个不可能改变的出生。所以赵女指责嬴政为什么忘了初心,嬴政咆哮“赵国不一样”。他恨赵国,更恨自己的母亲,真正让他丧心病狂的,是那个不能说的出生。
赵女这个角色在这里完成了升华,她之前毁容是想帮嬴政灭燕,其实真正的动因是天下百姓的幸福,她小时候是嬴政精神上的母亲,现在她是天下孩子的母亲。
一个是报私仇想要抹去自己悲剧的历史,一个是为天下大爱无私奉献,这两个角色的形象就完全扭转了。

嬴政言而无信,坑杀了赵国儿童,也杀死了精神上的母亲。赵女被荆轲救回来,就彻底变成了天下孩子的母亲。当荆轲说去秦国杀嬴政,就是不想让他再杀了燕国的孩子,天下的孩子。赵女的情感也就转变了,从为了帮嬴政统一天下,到投入荆轲的怀抱。但她的爱还是天下大爱,从这一点上,她始终没变,正是这个角色光辉的原因。看这部电影就感觉巩俐从来没有这么美过,其实角色的魅力也是一个原因。
人能抬戏,戏也能抬人。

赵女再次到四海归一殿,重演了她从这里走出的一幕。当初是想回头,嬴政不让他回头。如今是嬴政在后面深情呼唤,希望她回头,而她义无反顾。

这个剧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心怀天下,不忘初心”。

而国内版其实就是把整个剧给翻译了一遍,把需要想象的东西,用台词和镜头细节呈现出来,讲了一个通俗的版本。
国内版剪辑为5个段落,分别是秦王、刺客、孩子、赵女、刺秦。
第一段秦王,依然还是讲嬴政夺权和心怀天下的初心。
第二段刺客,实际讲的是民不聊生,不然哪来那么多儿童流落街头偷东西。
第三段孩子,有很多含义,一个是太后和嫪毐的孩子,另一个就是被赵王囚禁的赵国儿童,但其实嬴政曾经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无论权力如何更替,孩子总是无辜的,孩子也是这个社会的未来。
第四段,赵女完成了角色的升华,由秦王的爱人转变为天下孩子的母亲。
第五段,荆轲带着天下孩子母亲的托付,去杀死那个狠毒的天下之王。你忘了初心,不再心怀天下,你不配做王。
国内版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直白了,反而失去了留白的魅力,但依然是极为优秀的电影。非常奇怪的是,很多人不但是不以为然,反而批评表演很夸张。
其实之前就分析过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是时代的原因,现在人已经抛弃了传统的价值观。 “心怀天下,不忘初心”这样的文本,已经成了笑话。
“天下”是什么东西,能换一包辣条吗?
我们回想一下《霸王别姬》,表演其实也很夸张,但为什么《霸王别姬》就没人吐槽呢?也不见得全是张国荣的魅力,而是这部戏本身讲的就是戏剧的故事,主人公就是演戏的,还是个旦角,所以人们欣然接受了。
《霸王别姬》其实就是一部戏剧的挽歌,这个娱乐教育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艺术形式,到这个时代彻底的没落了。“连霸王都跪地求饶了,那这京戏能不亡吗?”
《霸王别姬》之后的时代,换个场景,尤其是历史正剧之类的电影,还用戏剧的表演方式,很多人就肯定无法接受了。
我们这段时间讲了三个不同的刺秦故事,三个完全不同的风格,奇怪的是,没有一个是当时人们能够接受的。
对比一下三个秦王阐述理想的台词。
《秦颂》是戏说类古装剧,台词全都是充满现代感的大白话,被批评不严肃。
《英雄》是架空的武侠剧,台词也不怎么考究,秦王说他的理想,是“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是一个武夫的说法。但《英雄》的看点并不在台词上,如果一部武侠剧,秦王站在台上念诗,也是很恐怖的事情。
《荆轲刺秦王》的台词非常考究,稍微有那么点古意,不至于听不懂,每个人的表演,就算是配角也都很精彩。如果要拍史诗系列电影,我觉得按《荆轲刺秦王》这个方式最合适的,中华民族骨子里还是重文轻武。
任何作品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但有一个起码的审美标准,这东西应该不会差太远,而现实表现得就太不可思议了。
将来,想要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可能就得出国留学了。


延伸阅读:
不被承认的史诗《荆轲刺秦王》
反思20年来最震撼的国产电影《英雄》
文采与狗血齐飞的《秦颂》

荆轲刺秦王(1998)

又名:始皇帝暗杀 / 刺秦 / 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

上映日期:1999-08-06(中国大陆)片长:162分钟

主演:巩俐 张丰毅 李雪健 王志文 孙周 陈凯歌 潘长江 赵本山 丁海峰 周迅 吕晓禾 顾永菲 丛志军 胡扬 李龙吟 张伸 李强 李洪涛 魏超 韩东 李忠林 刘铁链 孔庆三 谢曾然 常涛 张进战 赵燕国彰 林兵 刘嘉成 楚绪 

导演:陈凯歌 /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王培公 Peigong Wang

荆轲刺秦王的影评

子衿
子衿 • 刺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