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没有看过Ian Gibson的小说。单就第一印象而言,无论是英语片名《加西亚·洛尔迦的失踪》还是西班牙语片名《死于格拉纳达》,这部电影都该能具备足够吸引我这个洛尔迦忠实读者的元素。照上映日期来看,在商业片还没有泛滥的年代,它该是部严肃的传记电影,不会像《达利和他的情人》那样充斥着狗血的意淫。观影结束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导演非常成功地诠释了片名,他干脆让诗人从一部标题有着自己名字的电影中失踪了。
显然这并不是他的初衷。影片伊始,导演就让洛尔迦用极其悲壮的语调朗诵他的长诗《伊涅修·桑切斯·梅亚斯的挽歌》,似乎有种贯穿全片的力量。但我始终不能入戏,不是因为英文朗诵没了西班牙语原文的韵调,而是因为安迪·加西亚的相貌气质实在跟洛尔迦相去甚远。从洛尔迦留给世人的不多的影像资料来看,他具有典型的南欧人特征:黑色卷发、粗眉、眼眶很深,面部线条柔和。而一副美国人的长相的安迪·加西亚显然难以驾驭这个角色,我反而觉得饰演里卡多的演员更适合来演诗人。
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在于以孩子的视角铺陈整个故事。1934年冬天,洛尔迦的悲剧Yerma在马德里首演,14岁的格拉纳达少年里卡多在后台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他的父亲对“追星”行为颇有微词,很快便把儿子打发走了。但洛尔迦从此在里卡多的心里扎了根。此时西班牙局势动荡,里卡多最好的朋友死于乱枪之下,父亲曾浴血而归,而他敬仰的诗人,洛尔迦,在内战爆发不久就被秘密处决。多年后,已移居波多黎各的里卡多为了一本书的写作,不顾父亲反对重回故乡,只为探寻洛尔迦失踪的真相。
好了,接下来的事情就跟洛尔迦没什么关系了。是谁杀死了洛尔迦?是弗朗哥政权统治下的刽子手,1936年8月的一个早晨在格拉纳达的郊外杀死了包括洛尔迦在内的四名左翼人士。是谁下的命令开的枪?至今无人知晓。导演便在此处安排了为了找出所谓真正凶手的种种情节,但很遗憾的是,电影的独到之处也正是它的失败之处,剧情自此变得单调乏味。这里,没有作为诗人的洛尔迦,更没有提到同志的一言半句,有的只是一个叫洛尔迦的遇难者,他属于一个波多黎各记者冗长的寻找和回忆。
虽然洛尔迦确切死因尚不明确,但电影给出了一个可能的情形:刽子手告诉里卡多,他把枪举到洛尔迦胸前却因恐惧无法扣动扳机。一旁的上校见他犹豫不决,夺过枪射中诗人胸口,但洛尔迦并没有像难友们那样立刻死去。上校抓来一个人,给了洛尔迦致命一击,鲜血将那个人的白衬衣染透。那个上校,是里卡多的丈人;而被抓来开枪的人,就是里卡多的父亲。影片结尾处,里卡多望向父亲——这个亲手杀死自己偶像的人,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
有时真相太残酷,还是不要去探寻的好。
我给这部挂羊头卖狗肉的电影三星,毕竟有个情节还是挺触动的。那是在开头,小里卡多在人群中看到了洛尔迦,脸上因兴奋而露出发自内心的纯真笑容。很快洛尔迦也看到了他并招呼他过去,两人交谈甚欢。
洛尔迦说:“格拉纳达是我们的城。”
洛尔迦说:“你多大了?”“14岁。”“我也是。”
洛尔迦还说:“希望我们还能再见。不要忘记我。”
这本是一次很好的塑造诗人形象的机会。只可惜随着里卡多父亲的匆匆打断,在接下来的影片中,我再也找不到这样的赤子之心了;所剩下的,只有单薄如纸的故事。

加西亚·洛尔伽的失踪The Disappearance of Garcia Lorca(1996)

又名:流氓帝国 / Muerte en Granada

上映日期:1996-10-24片长:142分钟

主演:Andy Garcia Esai Morales Naím Thomas 

导演:Marcos Zurinaga / 编剧:Ian Gibson (II)/Juan Antonio Ramos/Marcos Zurinaga

加西亚·洛尔伽的失踪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