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伯恩斯坦与一群小朋友排练《春之祭》。间隙,一位乐手上前请教细节,他说他把以前有笔记那份原版乐谱丢了,笔记都没了。伯恩斯坦答,太不幸了,你怎么能丢了原版。我本来可以在原版上为你签名。我死之后你就能把它卖高价了。说不定就是明天。

1957年,《西区故事》在百老汇获得空前的成功,但圈内人还是认为伯恩斯坦创作音乐剧实在是不务正业。朋友对他说,现在你玩够了,应该回去做点正事了吧。那一年他接手了纽约爱乐乐团,成为其艺术总监。

1985年,伯恩斯坦重回录音室,亲自指挥录制了他在不惑之年创作的经典音乐剧。他说,这部剧尽管是他写的,但从来没有自己指挥过,所以为了录音,最近天天都在学习乐谱。

经典如此,毕竟玩票。他似乎是这个意思。

伯恩斯坦一生推崇马勒。音乐界甚至把马勒的登堂入室分为伯恩斯坦前和伯恩斯坦后。我想,在内心深处,他真正想成为的是一个作曲家而不是指挥家,难怪与马勒惺惺相惜。但写音乐剧实在不是一个作曲家得以扬名立万的手段,起码在他的圈子里不是。尽管后来他也做了其他尝试,但与他的标杆比起来,相去甚远。

影片里看年近七旬的他在录音室,有时在乐手和歌唱家面前锱铢必较,循循善诱,有时破口大骂。看他在唱段结束时给歌者和乐手送去飞吻,看鼎盛时期的卡雷拉斯如何在他面前如学生般频频出错,最后恼羞成怒。看他兴奋,失落,惊讶,愤怒,满足和幸福。

伯恩斯坦在影片里说,尽管这套创作还算是常听常新,但他很明白自己不是莫扎特。他难道不是不经意之间道出了音乐的秘密吗?

音乐的秘密就是赤子之心。傅聪说,他认识的真正的音乐家没有一位不是怀有赤子之心之人。赤子之心就是对音乐绝对的虔诚,绝对的诚实。因为他们清楚,他们在做一件比自己更大的事。每次看到那些已经满头白发的指挥家,早已名满天下,还在镁光灯下挥汗如雨。你不会怀疑他们应该是了解生命的真谛。你确定他们在追求的肯定不是成功。

何谈成功。内田光子非常惊讶记者问她有关音乐家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她说,如果我要选择“成功”,我一开始就不会选择音乐这条路。

这是音乐家的回答。事业的初始,她就很清楚,成功不是在音乐道路上应该追求的境界。对于真正的音乐家,谈论成功与否是可笑的。他们很明白,无论外界多喧哗,掌声多热烈,他们永远只是音乐家的仆人,音乐的学生。

自嘲为美国指挥家学院院长的伯恩斯坦,创作了时隔50年上映依然火爆的《西区故事》的伯恩斯坦,他会认为自己成功了吗?长眠纽约墓园的他,将马勒《第五交响曲》的乐谱,拳握于怀。

他不是莫扎特。录音室里,伯恩斯坦告诉记者,他毕竟不是莫扎特。天才如斯,尚为音乐汲尽最后一滴血汗,何况是我伯恩斯坦?音乐无关成功,音乐有关成功以外的一切。

一个女歌唱家谈起这次录音说,《西区故事》火爆的时候,她还很年轻,正和一位钢琴师相恋。她还能记得在他的伴奏下唱《西区》选段怡情之景。如今,在作曲家的指挥棒下录音,恍如隔世。也许这对于她,就是一切。

所以,不要告诉我那些有冠军的音乐比赛,和音乐有关。

纪录片《伯恩斯坦指挥录制西城故事》(1985)

片长:89分钟

主演:Leonard Bernstein Kiri Te Kanawa José Carreras Tatiana Troyanos Kurt Ollmann 

导演:Christopher Swann / 

纪录片《伯恩斯坦指挥录制西城故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