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3叙事流畅,讽刺过瘾,搞笑到位,结果在父亲坦白真相的那个时刻,影片瞬间自我毁灭了……太可惜了!已经从贫穷的经历中受益、变成了更好的人的孩子们,怎么可能清一色瞬间翻脸,恨父亲恨到断绝关系,甚至时隔九个月,当父亲捧着花一脸惭愧地找过来的时候还一个个那么冷冰冰的?父亲难道还没权利教育一下自己的儿女啦?结尾竟然还好意思安排他们追出来“原谅”爸爸,音乐还好意思把他们几个渲染得多么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假如三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阴差阳错蒙受了什么巨大损失,比如失去了爱人,本来顺利的事业跌倒谷底,出事故落下了残废等等,他们这样的反应还可以让我们有一番伦理论辩,甚至被我们理解。然而统计一下,他们唯一的损失,就是四个手机和一块手表!还都是拿父亲的钱买的!
如果能摆脱套路,在真相大白时孩子们目瞪口呆片刻之后,纷纷对父亲表示感激,让耍阴谋的小人在一边暴跳,该多有意思,这样也能留出更多时间来刻画之前一家人在乡下重建关系的美好过程。或者,两个孩子很生气地夺门而出——但是绝不能安排他们说断绝关系的那些话——还有一个孩子虽然气爸爸玩的把戏,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自我改造,此时也选择站在了爸爸这一边。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她一边安慰爸爸,一边去劝说另外两个孩子。结尾,在爸爸心灰意冷的气氛下,被身边的众人巧妙安排,带到三个孩子秘密布置好的生日会,一家人尽释前嫌——而且这次应该是父亲的生日,而不是女儿的生日。这样虽然还是比较套路,但起码不会触犯逻辑和三观的硬伤。
后来发现Danny Boon的《小气鬼》也是这俩人参与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