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个朋友聊起现在的人时,说到:有时我们很爱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天就亮了,人们开始互相指责起来。交流的弊端,被现在越来越进步的电子设备放大了几倍,我们有了个人廉价的私人空间,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乃至弹幕都在极力增加观者之间的交流感,但丝毫没有减少身为人的孤独共性,这让我想起近期上线的一部电影《分裂1:906号患者档案》。之所以拿来分享,是因为这完全架空的世界里,包裹着烧脑外壳的电影,尝试着将孤独感形象化,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身拥有,却不愿正视的阴暗面。当然这部讲述人格分裂的片子,对于本来就看过《24个比利》或者《致命ID》的人来说不难理解。下面我只分析其暗藏的几点,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首先是:


这场冷却塔下的戏,这场戏里男主讲述了一个自己被催眠后回忆起的情境

情境中男主不仅在小树林里被人追

还有一个蒙面人拿铁棍打他。影片在这里讲述完,这段信息便没有再做提及,但我认为这暗含的意思是,男主在医院里不止接受了一次治疗。

上一次的治疗方式是精神世界中的以暴制暴,但是却失败了。这也是为了突出本次治疗,当男主被暴力人格占据了主导,打晕了理性人格的程婴时


手里铁棍的象征意义:暗指上次治疗失败,医生被迫中止。这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第二次治疗实录。

但从影片透露出来的信息推断,之前的治疗次数可能会更多,因为在之前的治疗中暴力人格不仅没有被剔除,反而增强了多种暴力属性,并在一次次保持思维正常逻辑的催眠中,不断成长

直到现在大家看到的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暴力行为的综合体,也可以说是经过进化之后的完全体。

还有就是那位从没露脸但却贯穿整个剧情的妹妹,这条暗线的铺陈以散点式出现在片子的多个角落

程婴多次提到妹妹的遭遇以及姐妹情感,并一点点透露信息:少年时父母离异、自己和妹妹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去世、被母亲责骂等。但这里要先普及下,程婴从一开始就是曾汉文的人格,同属于一个本体之中,所以这个妹妹也是曾汉文的亲妹妹。很多人不明白就是因为这个a=1,b=1,所以a=b的弯没有绕过来。所以当想清楚了这一信息,再衔接后面曾汉文遇到的,代表着母亲人格的老太太时,才交代了曾汉文童年时被继父虐待的信息。我试着来还原一下曾汉文的身世:

程婴(也就是曾汉文)比自己的妹妹大整一轮,父母离婚后有段时间带着妹妹跟奶奶生活

再衔接后面曾汉文遇到的,代表着母亲人格的老太太时,才交代了曾汉文童年时被继父虐待的信息。

<图片15>
后来母亲再嫁,曾汉文回到母亲身边,却遭受到继父的虐待!而之前程婴口中说出的被母亲责骂
<图片16>
则与后面曾汉文被老太太打时所说的那句“我从来就没有爱过你”
一同解释了
<图片17>
自从父母离婚后曾汉文的童年就开始走向黑暗。
<图片18>
最后曾汉文对程婴说的那句“如果曾汉文小时候没有那些经历,你和我是不是都不存在了”更是将所有谜底揭开
<图片19>
曾汉文记不得这些是因为所有的事件都化成了人格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图片20>
每个人格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部分记忆
<图片21>
而现在的自己却成了暴力人格的载体和他们处于一个世界
<图片22>
最后曾汉文用自杀的方式解决了操作自己害死亲人杀害无辜路人的暴力人格,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复仇
<图片23>
也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救赎。
   
    最后曾汉文回答医生提问后露出的笑容,在我看来多少有点自己问题自己解决的固执,就像每次靠自己解决完事情和烦恼之后,才听到自己父母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帮你解决”时的表情一样。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自己一个人在行走,不论是事业有成后子孙满堂的老人,还是每天腥风血雨的街头混混,孤单的共性是所有人都无法摆脱的。喝茶聊天、微信微博、没日没夜的酒吧,整个世界花样百出的教我们消遣寂寞,我们却感觉比以往更加的孤独。小时候坐在地上拿着玩具或者洋娃娃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扮演着主角和配角,一说就是一天,那时自己害怕出入人多的地方,怕生的希望自己可以瞬间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哪怕分裂出一个强势的自己,将自己懦弱的一面藏起来。而现在大家都在表现戏剧冲突下人格分裂恶的一面,但现实生活中人格分裂的患者有部分是比常人还善良单纯的,就像曾汉文为了保全理性人格(程婴)而选择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留下程婴一人在这个世界时,就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所说的:一个新的故事,一个人逐渐再生的故事,一个他逐渐洗心革面、逐渐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一个直到如今根本还没有人知道的现实故事正在开始。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部崭新的小说的题材——可是我们现在的这部小说到此结束了。最后主导本体的是程婴拥有无畏的善良和单纯,像那个夏天,我们永远洗不干净的手心里握着的,玻璃球。

分裂1:906号患者档案(2016)

又名:分裂 / Spilt

上映日期:2016-05-18片长:70分钟

主演:周菲 张宇 

导演:高启盛 / 编剧:高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