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张画》记述了主人公朱文翔因父亲去世,而和母亲再次相逢并一起生活所发生的故事。导演极具新意的以主人公朱文翔的四张画为潜在线索,讲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第一幅画是父亲的遗像,这幅画代表了“死亡”,也影射出主任公内心的悲痛;第二幅画则是男性生殖器,这幅画在代表“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人公从小混混枪仔那里得到温暖和慰藉;第三幅画是主人公的梦境,画的是他失踪的哥哥在河堤上走,这幅画象征着一种“虚无”,一方面表现了他对他哥哥的思念,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生活在继父阴郁阴影下的主人公内心的迷惘和茫然;最后一幅画导演用了一个主人公的面部特写来代替,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自我”,而最后主人公缓缓闭上双眼的那个镜头则隐喻一种自我的迷失,堪称极具视觉冲击了。
 而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映像还在于其对于镜头的运用。从一开始,本片的镜头就给人以一种很干净,很清新的感觉。
 首先从电影的一开始便是一个跟拍主人公在路上行走的长镜头,以及之后大量拍摄了主人公行走的镜头,以此暗喻了整部电影的故事主线——讲述主人公朱文翔的成长历程。
 紧接着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朱文翔和他父亲呆在病房里的场景,父亲横躺着,主人公则站着,这是一种生与死的对比象征,同时画面的大部分都被冷色调所覆盖,唯有画面的中央的窗户为一块明快的色彩,而之后两人在整理朱文翔父亲遗体,主人公家庭景象,枪仔和朱文翔分钱等场景也是同样的类似构图,给人以一种绝境中不失希望的感受。
 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在树丛间走着,还有他去河边洗衣服,因为没午饭吃肚子在学校玩耍,在这些地方导演采用了一个大远景,主人公成为画面上的一个小点,以及他洗完衣服后,那件被晾着在半空中孤独摇摆的衣服,都突显出他的渺小以及在父亲去世后的那种无助茫然和无所归依之情。
 在主人公洗衣服,衣服被冲走,他去追衣服时走入了一片黑暗之中,随后又从中走了出来,配合之后导演特意穿插的老校工讲述的“锅烧青蛙”的故事,暗喻了主人公的处境和遭遇,主人公朱文翔等一大批当时的年轻人都处在这样的处境中,至于究竟能不能跳出来,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了。
 最后朱文翔的母亲前来接他,火车渐渐远去,火车的白色光影渐渐被周围的一大片黑暗所笼罩,这一切在起到转场的同时,也让人产生了朱文翔的前途的不明朗。
 朱文翔和枪仔相遇的那一场景正是在公共厕所里,导演一个俯拍,用隔板作为中轴线,给人一种似隔非隔的感觉,从而为之后二人的亲密关系作下了铺垫。而之后导演用了一个大远景,直接表现出了在那个时代下,两位年轻人的渺小和一种近乎迷失的心态。
 至于朱文翔的母亲在夜总会陪酒那一段,导演可以用半透明的帘幕作为前景,拍摄出了那种朦胧而光怪陆离,人物也被扭曲变形的效果,以此表现出夜总会的那种灯红酒绿。
 而之后在朱文翔的继父在半夜对已经逝去的朱文翔的哥哥独白时,导演刻意用了一个侧光表现出了朱文翔继父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以及之后他和朱文翔母亲夜晚的那番对白,冷色的蓝光配合他的侧脸,给人以一种恐怖的感觉,表现出平淡故事氛围中的不安和
 在朱文翔的老师和母亲在交谈时,导演特意运用了窗户这一前景,用窗框将两人隔开,而老师的前方还挡着一面玻璃。通过这个构图的对比,表现出两人间不同的身份,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另一方面,片子中多次出现大烟囱,林立的电线杆,交错的排水管等镜头,交代了当时台湾工业化的时代大背景时代。而在主人公梦到哥哥的那个梦境,作者刻意用了一个长镜头,以交织在一起的电线杆和电线作为前景,拍摄一个渺小的人影在河堤上行走的镜头,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了在那个工业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普通人民的渺小,同时也和主人公当时的处境相合,表现出了其内心的压抑。
 在故事情节上,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平淡如水,没有丝毫的波澜;另一方面又涌动着滚滚的暗流。朱文翔的哥哥之死是否会被公之于众,枪仔和朱文翔又是否会从这个压抑的社会中跳出来,这一切的一切,导演都并没有给我们什么答案,而是留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第四张画第四張畫(2010)

又名:第4张画 / The Fourth Painting

上映日期:2010-10-22(中国台湾)片长:105分钟

主演:毕晓海 郝蕾 戴立忍 关颖 金士杰 周咏轩 梁赫群 纳豆 罗北安 陈希圣 

导演:钟孟宏 / 编剧:钟孟宏 Mong-Hong Chung/涂翔文 Hsiang-Wen Tu

第四张画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