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据说是历史学家的张宏杰写了本历史随笔《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有评论将其与黄仁宇相比。翻了两页该书,无外乎深入人性揭示内心世界,无甚可观。大明,中国封建统治的晚期,国家政治结构、社会阶层分析、人物精神世界的最好范本,涌现出无数个性与角色激烈冲突的历史人物:残暴专制的皇帝、城府深层的官僚、飞扬跋扈的太监、大起大落的将领、以暴制暴的反贼。《七张面孔》里朱元璋和朱棣人物重复、吴三桂郑成功角色雷同,那几张面孔,还道不尽大明王朝的清明上河图。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这里的诗泛指文艺作品。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就比很多历史著作更加能够让我们亲见那真实的“大明”。

一、道君
《七张面孔》讲了两个皇帝,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朱棣,作为开国君主,朱元璋和刘邦有些像,所以不具备典型性;朱棣作为篡位者,历朝历代更加有之。真正能丰满体现的皇权与内阁之间复杂斗争的,还是明世宗嘉靖朱厚熜(本剧有名《嘉靖与海瑞》亦可见之)。这位明宪宗的孙子、出生在湖北安陆的兴献王的儿子,原本过得只是普通再普通不过的藩王生活,却因堂兄朱厚照无子嗣而受天命,入继大统。这位被认为中国历史上性格最为执拗的年轻皇帝在政治舞台上一出场,就以强硬的性格赢得了对旧臣们“大礼议”之争的胜利,又勤于政务,诛杀宦官、打击豪强,一时间出现了“中兴气象”。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他人即地狱”的观念似乎在朱厚熜这种性格强硬的人身上体现地特别明显,皇帝为天下之主,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在这纵横交错中间自身的个性如何安放?有些皇帝把力比多释放在开疆拓土上、有些纵情声色。晚明的社会思想解放潮流似乎在嘉靖身上也有所影响,电视剧开始的年月已经是嘉靖四十年了,朱厚熜已经避居西苑二十年,全剧中他只有几身道袍,要么就是像疯子一样在内堂跑来跑去(他自认为像仙鹤吧),要么就是躺在仙帐里,用紫金锤敲着金钵向外面的臣子发号施令。
把握朝纲四十年的嘉靖已经完全知道如何驭下之道:他用严嵩敛财,却对财政收支了如指掌;他用司礼监批红,却对军国大事知根知底。说白了,无论是严嵩还是徐阶、吕芳还是陈洪,都只不过是为他“遮风挡雨”的奴才,大明王朝真正能够“呼风唤雨”的一直都只是他——嘉靖。他完全知道属下谁善谁恶,他只是根据需要使用,价值透支了,抄家了事。他也不是特别贪,只要点钱修个道观,那些百姓要房子住,朕就不要吗?
有汉武帝的经验在,陈宝国演起嘉靖可谓更入嘉靖,不,佳境。导演的掌镜向来出色,本剧多次闪回嘉靖如猛虎一般咆哮的黑白镜头以暗示压抑下的内心情绪。权力至高者的他,也不过是这皇宫的囚徒啊。
也许他的内心也曾是个孩子,就像孙子朱翊钧一样。本剧中的小万历十分聪明可爱,似乎学到了些爷爷在国家和自身矛盾平衡的办法,导演本来要接下去拍,无奈收视不佳作罢。

二、能臣
嘉靖一朝,用过的首辅有杨廷和、张璁、夏言,到了本剧,严阁老在内阁已经二十年了。朝堂上,严党与裕王府邸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势如水火。历史上,高拱、张居正分别是裕王和万历的老师,张是徐的学生,徐、张与高并不对头,剧集将他们团在一起,使政邪两边更加泾渭分明些。
严嵩没有被脸谱化,四十岁的倪大红将八十岁的老臣演绎得非常出色,作为座师,对胡宗宪信赖有加;作为父亲,对严世蕃又爱又骂。剧中徐、高、张三人也是个性鲜明:徐老沉持重,平日对严嵩不动声色,该下手时快准狠,本剧没有像《明朝那些事》那样把徐阶描写得很聪明,但老戏骨肖竹把徐阶的心机草蛇灰线地释放出来;高拱的演员演过《康熙王朝》的朱国治,桀骜不驯的模样,很符合高拱恃才傲物的个性,在朝堂上经常差点和严世蕃打起来;张太岳在剧中很正,有点像美髯公。这三个历史人物年岁互相之间相差十岁,最老的徐阶和严嵩差二十岁,这一点剧集也表现得非常准确。对于这四个人,嘉靖帝是次第用之,他们和前面的夏言一样,结果都不好。君王有驭下之道,臣子却未必有屠龙之术。严嵩被抄家的田地不及徐阶十五分之一,胡能辨之忠奸?
本剧同样被洗得比较白的是胡宗宪。嘉靖口中“元亨利贞”的东南胡汝贞是个能臣无疑,却在严党倒台后受到牵连,这些年对其翻案不少,本剧找到王庆祥来演,便知是一个伟光正的形象。四十七集连续剧的前半部分,围绕着浙江“改稻为桑”国策的执行展开,主要就是浙直总督胡宗宪顶住对恩师严嵩的情谊和严党的淫威压力,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作出艰难决策的情节。本剧中,胡汝贞可谓大明朝中流砥柱、骨鲠之臣,不仅任内以民为本,还外御强敌、驱逐倭寇,王庆祥的气质与生俱来的正气可见导演对胡汝贞的偏爱。
与此同时,胡汝贞的好朋友,另外一个贞——江苏巡抚赵贞吉则代表着另外一种官僚,这种人对做官的兴趣更大一些,身为理学中人(朱熹的理学到了明代成为主流,这里的理学中人大概和今天的知识分子哲学家差不多),却劝胡宗宪多为自己着想,厌恶海瑞这样的直肠子。剧中赵贞吉最后入了内阁,在皇帝的威严下依然能应对自如,表现出能臣的风采,但还是看出创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嘲讽。与他们相对,浙江布政使郑必昌、按察使何茂才就是地方大员里恶的代表,他们的脑子只想着自家的名利,甚至可以作出毁堤演田、诬陷人死的坏事,被捕后依然能照典章律例,负隅顽抗,不愧是进士出身。演员都是一流的,诉讼的部分不输现代庭辩戏。
为了让海瑞不太孤单,在基层公务员这第三梯队里,主创加入了不属于同时代但同样敢于直言的王用汲,并且把他的籍贯从福建晋江移到更为知名的富庶之地,这位出身自昆山的小地主与海瑞同为七品芝麻官,两人在弊案中共进退,以小人物的勇气制造出掀翻严党大船最后一下的关键浪潮。

三、特务
作为司礼监直属,在剧中锦衣卫是服从太监们的命令的,他们出场就是给江南制造局的大太监杨金水帮忙,把在弊案中嘉靖的责任撇清。因此,朱七率领的四人调查小队大部分时间立场是中性的,即使他们头戴草帽,脚穿草鞋对民间疾苦有所动心,但只要对皇帝不利的,他们也要压下去。因此,他们明知道冤枉,还是逮捕了桑民齐大柱。所幸峰回路转,嘉靖特赦,又因欣赏体形健美的螳螂腿,干脆收了作十三太保。
演朱七的杨光华和齐十三的晋松都是那种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壮汉,剧中还有他们被抽打的剧情,可以一睹大胸肌男的风采。应该说,锦衣卫都是民间身体强健、有些正气的汉子,由于直接服务皇帝,因此不得不执行命令,即使知道是错的。锦衣卫中就有不少正直的人,比如沈炼。这个在民间传说中因弹劾严嵩而被冤杀的人物,在剧中朱七逮捕严世蕃的时候提到了名字,“还记得我的老上司,也是所有锦衣卫弟兄的老上司沈炼吗?”一个沈炼,就将整个锦衣卫的形象洗白了。

四、外戚
在强权嘉靖的手下,宦官和外戚这两股困扰封建王朝的势力都有所收敛。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是嘉靖的老仆人,所做之事皆只为主上;他的干儿子黄锦在历史上身兼司礼监掌印和东厂提督,权力很大却能约束自己。而明代的后妃多出自于民间,知道疾苦,并不骄纵。片中裕王妃李氏对皇储多有帮助,其弟也表现得比较简朴。那时正是《武林外传》风靡之时,闫妮能参演可见其用心,但总是显得有些违和。

五、商人
江南制造局的官商沈一石是个虚构的人物。他出身文墨小吏,却在二十年间成为江南首富;他拥有百台纺织机,却布衣粗食;他精通音律文艺,却从事官商勾结的阴暗勾当;他对世间无情,却把能够救命的血经留给家妓;别人以为他富可敌国,抄家后才发现不过中产之家。沈一石,原型也许来自于沈万三,自以为能够疏财劳军(剧中为赈灾)活命,却因此丢掉性命。中国官商的命运,到晚晴的胡雪岩依然是演不完说不尽的悲剧。演员赵立新是个出色的话剧演员,把这个兼具风流和卑鄙气质的官商演得动人。
相比之下,他的知音——前翰林、在政治斗争中逃脱而去经商的高翰文开头意气风发,不懂实际、一拍脑袋想出“两难自解”的办法,到了地方上被用计诓骗之后就一直失去生命的活力,一副待宰之鱼的样子,书生之无用可见一斑,亦可见主创对那类知识分子的鄙视。

六、医师
李时珍在本剧的出现比较突兀。也许是嫌海瑞太孤单,给这个谁也不服的海笔架配了两个服气的人,一个是王用汲,一个就是这李时珍。不完全是史实不对的问题,李时珍作为和体制内的张居正、胡宗宪、海瑞都不一样的士人,寄托着主创对又关心民生疾苦又比较自由的身份的认同。这个身份,在明代应该叫“山人”,可以参照傅青主的形象塑造,剧中显得过于愤青。张子健演的李太医也让人出戏,时常同时响起“大人,你怎么看?”的症候。

七、烈女
朝堂之上,江湖之中。本剧主要是政治斗争,军事场面只是闪现。在东南抗倭战场,硬气的台州卫还是出现了烈女形象,先是被倭寇凌辱而不从,在丈夫被抓走后宁愿一头撞死。台州在明代应该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一个是倭寇侵略最甚(台州桃渚有江南长城);一个就是台州人的硬气了,从明处被诛“十族”的方孝孺,到近代被鲁迅盛赞的柔石。这位台州女告诉我们明代也不都是潘金莲。
同样是烈女的还有海瑞的母亲,这位为了抚养儿子终身未嫁的海南妇女,养出海刚峰这样敢冒天下大不韪捋嘉靖帝胡须的儿子,不是烈女是什么?祝希娟演的海母口中还透露出与黄道婆纺织技术的比较,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展现大明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在封建男权社会没有地位的女人们立传。
在封建时代,女性的生命即使再精彩,也不过是男人的附庸。比如歌姬芸娘,在剧中就在沈一石、杨金水、高翰文甚至小太监李文之间被送来送去,没有自主的人生。芸娘如此,秦淮八艳又何尝不是呢?

大明王朝1566(2007)

又名: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 嘉靖与海瑞

主演:陈宝国 黄志忠 王庆祥 倪大红 祝希娟 徐光明 张志坚 郭广平 闫妮 郭东文 郑玉 张子健 王雅捷 王劲松 赵立新 徐敏 谭凯 肖竹 甘雨 刘毓滨 晋松 刘立伟 赵雍 徐成峰 王宇 陈之辉 杨涵斌 王戎 马小宁 胡灵灵 林海韵 三浦研一 穆泓屹 李婧 耿长军 

导演:张黎 / 编剧:刘和平 Heping Liu

大明王朝1566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