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崂山道士》是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于1981年的一部动画电影,改编自《聊斋志异》。
故事讲述了一位叫做王七的书生,渴望求仙得道。于是一路寻仙而去,却不能吃苦耐劳。求得一招半式后,急于炫耀谋利,结果撞了南墙。
动画在滑稽的人物、玄妙的情节、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背景中,将一则富有深刻含义的故事轻松讲述。用喜剧的形式,讽刺了世人好高骛远的陋习。
《崂山道士》将木偶动画和水墨动画相融合,借鉴昆曲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动画作品,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豆瓣评分8.6。
改编自《聊斋志异》,以玄幻故事褒贬人心,融合传统文化,展现传统美德
承继《聊斋志异》的精髓,讽刺人心虚浮
动画《崂山道士》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故事本身兼具市井与玄幻气息。主人公王七,梦想着得道成仙,好炫耀乡里,并以此谋利。
王七求道的过程层次分明,在动画电影中进行了具体展现:
受不了采樵的苦日子,他“阴有归志”,电影中,他对着斧子抱怨不已;
见师父利法术高强,他“归念遂息”;
再到难忍考验而“苦不能忍”,他写下一个个的“正”字来记录砍柴的日子,可见煎熬难耐;
在学了个小把戏后,他“自诩遇仙”,最后一头撞墙,顶个大包。
故事把一个无法实践理想的小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原作中,作者最后以说书人的口吻对故事进行了总结:“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是对故事中人物的讽刺,也是对世间那些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者的警示。
传统文化的融入,蕴含深意
动画《崂山道士》保留了故事的精髓,将王七塑造成一个喜剧人物。并对他的语言进行了加工,通过成语、诗歌的化用,表达出创作者的用意。
王七对着小狗说:“我若得道,你也成仙啊!”,让人想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这样的语言表达出人物虚荣、浮夸的个性;
动画结尾,将王七的这段经历改为是梦中所为,正暗含“南柯一梦”、“黄粱一梦”,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王七山中偶遇樵夫,不见其人先闻齐声: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老樵夫清朗安逸的神采和王七的小丑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诗句出自郑板桥的《道情》,叹息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最后两句是“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既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闲云野鹤”、“南山采菊”的情致,也是对王七求仙访道、目的不纯的反讽。
还有老樵夫和王七之间的对话:
樵夫:“要想求仙学道,还得步步登高啊!”
王七:“高不可攀,行走艰难啊!”
工整、押韵,句句有韵味,句句含深意。
巧用典故、成语、诗句,短短二十几分钟的动画,展现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让作品本身立意鲜明、内容丰澹。
鲜明的人物个性,源自于戏曲形象的借鉴和戏曲音乐的运用
《崂山道士》中,王七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八字眉,绿豆眼,鼻梁上面一块白。典型的文丑造型,塑造出人物滑稽可笑的特征。
这让人想起昆曲经典剧作《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动画中,将素罗帽换成了高方巾,突出其读书人的身份。
《崂山道士》的表演指导是程之和刘异龙两位大师。程之是《西游记》中贪念唐僧袈裟的那位老方丈扮演者,刘异龙是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两位大师联手为我们献上精彩的动画作品。
王七读书时的摇头晃脑、背手诵读、一手持书、一手指书等动作;
月中嫦娥,舞姿翩然,一个“卧鱼”,如贵妃醉酒,妩媚动人。
这些源自于戏曲的动作充满了舞台感、艺术感。
动画中的小调源自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动画中的唱词文雅不失诙谐,表现出人物不同的个性风貌。
比如王七看《神仙传》看得起劲,不禁快活地唱起来:
“我要做神仙,驾鹤飞天,点石成金,妙不可言,定要到,崂山去学仙。”
“仙”、“天”、“言”押韵,曲调轻快、朗朗上口,读书人到底有点文字功底,其间也是王七的满心向往,兴之所至;
老樵夫出场时所唱的: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
旋律优美婉转,配合着从瀑布深处飘荡而来的悠扬笛声,营造出清幽旷达、世外仙境的感觉。
整部作品的背景音乐,具有昆曲特色,大量运用鼓、板模拟人物的步履,心情、运用笛声、扬琴等民族管弦乐器渲染东方民族风味。
水墨画卷与人偶的结合,体现独特的动画风格
《崂山道士》属于定格人偶动画,人物皆为木偶,形象立体、又具有朴拙的质感。
背景采用水墨动画的形式,将山川河流用水墨丹青渲染,山峦含黛、白云悠远,仙鹤翩飞,松林傲立,一派东方风韵。
上海美术制片厂十分擅长水墨动画的表现,不管是《牧笛》、《鹿铃》还是《山水情》,都用浅浅淡淡的水墨呈现高水流水、淡泊空明的意境。
《崂山道士》中,将富有戏曲元素的人物置身于水墨动画中,将人物的写实与水墨的写意完美结合,将技术与艺术巧妙融合,可以说,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味道,让动画作品经历时间的洗刷而光辉不减。
动画中,随便一截图,就是犹如大家手笔般的画作:
通过墨色的浓淡将前景与后景进行区分,松树呈倾而不倒的姿态,逸趣横生,留白处似是流水潺潺,又如薄雾萦绕;
动画中,师傅动用法术,大宴宾客,酒兴浓酣之时,飞入月宫。只见画面中祥云袅袅,宫殿隐没,桂树一枝横斜,人物从右下角飘入。画面中的不对称构图呈现出一种灵动与飘逸的风采。
三人对坐,又叫人想起李白的《花间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间浓郁的东方风情叫人心醉。
道观中的壁画,犹如古代绢本画中的仕女图,色泽清丽雅致,人物形象飘逸,四位仕女,
或吹横笛、
或捧排箫、
或抱琵琶、
或奏箜篌。
姿态万千,婀娜起舞。
老樵夫出现的一幕,尤其精彩。画面中层峦叠嶂,远处瀑布如白练一泄千里,镜头慢慢深入,歌声飘飘渺,青山、松枝、石桥,一一出现,景致与人物互相映衬,传达出中国人独有的“桃花源”情结。
精雕细刻的动画作品,体现的是制作者对艺术的追求:
80年代的老动画片,质感极佳,哪怕因为年代久远,在今天播放时,出现画面粗砂质感和频现的杂音,依然为人们所喜爱。
其最主要的主原因是制作者的用心,对作品负责的态度,并不以观者对象的幼小而忽略品质,反而更加精心制作,呈现出极高的艺术追求。
这般“沉静”的态度,正如《崂山道士》所表达的思想一样。
电影中,完美还原原著中筷子变美人的戏法:
“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
动画中,一轮满月中,中间的一根筷子,渐渐幻化成一位佳人,只见她裙带翩飞,服装褶皱、流苏真实而富有动感,前襟上宝石闪闪发亮;
表现王七不远千里,日夜跋涉。电影中,将画面分成左右两格,通过明暗与场景的变化,表示时间与空间的转化,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有点蒙太奇的味道;
电影善于模拟人物心理。王七沉醉于《神仙传》,幻想自己能够成仙得道,于是电影导演让一只仙鹤钻出了书本,驮着王七在空中飞行,王七手持一个巨大发光的元宝,无限欢乐。
这种表现手法让内心戏可视化,刻画出人物贪婪的个性,也预示着他求仙的失败。
结语:
《崂山道士》这部动画作品,包含着深厚的艺术底蕴,不管是木偶制作还是水墨背景,不管是台词设计还是音乐选配,都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部动画作品打磨得犹如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而其中传达出的精神境界和做人的道理,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摄影技术尚不发达的80年代,我们制作出了这样精妙的动画,希冀着今天的中国动画界,能够传承这份心无旁骛、质量为上的真诚,再创动画新高峰。
作者介绍:安安,读书、观影,看一切世间好事物。

崂山道士(1981)

上映日期:1981(中国大陆)片长:2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虞哲光 / 编剧:虞哲光 Zheguang Yu/凌纾 Shu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