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电影版《致埃文·汉森》,再次哭成狗。

其实电影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表演和镜头设计不够细腻,太多场戏拍的流于表面(还基本都是重头戏),没细致刻画……所以个人还是更喜欢音乐剧版。

但我还是被打动了。一是因为音乐真的太棒了,词曲创作是真的牛!二是不俗的原作剧本也给电影加分不少,即便拍的有问题,文本的优秀也是为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这是我看过的第一个——主角几乎没什么人物弧光,却依然打动我的故事。

网上总有人在诟病埃文汉森没有人物弧光这件事,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一点。到今天,我算是有了个自己的答案吧。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一直被「人物弧光」四个字影响着,仿佛这是一个故事必备的要素和真理。但生活中,那些既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糟的时间和事件,也许反而占据着我们的大多数时光。而那些时光,真的没有讲述的必要吗?

《致埃文·汉森》在这一点上做了个榜样,它拿奖拿到手软肯定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常常说,看戏看的不是故事,是人。那些观众误以为是“故事”出现问题的地方,其实很多情况都是“人物”出现问题。我想我们需要的人物弧光,不是刻板的人物转变,而是生动的人物经历;不是绝对商业化的脸谱面具,而是趋近于真实的生活点滴。当做到这些时,或许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故事,走近故事中的他们。(站在创作者角度,甚至要在创作过程中“成为”他们)

而当做到这些时,人物是否有明显发展和转变,也许都无所谓了。这时我们只会说:“看呐,他(们)和我一样,是活生生的人啊!”

更何况,换个角度说,个人认为埃文汉森是有弧光的,只不过他的弧光更细腻柔软,没那么明显震撼罢了。就像生活中,我们吃顿饭、打个哈欠,都会让我们自己和周边的环境有变化,只不过这个变化我们很少注意。而这种“微小”的变化到底能不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达,要看如何讲述,这是无论什么地位的创作者,都要求索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人物弧光,它是人物和故事成功的要素之一,但个人觉得不是唯一标准。我们到底要塑造怎样的人,讲述怎样的故事,不取决于作者的独特审美,也不取决于观众的爱好习惯,而是取决于相对静止又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

而这,才是我们热爱艺术的原因啊。

只要找到根,并找准培育方式,总会开花结果。这个果实,一定有人喜欢吃有人不喜欢,但只要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之后稳稳成长,就好。

最后,致敬所有像《致埃文·汉森》的创作者一样,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谢谢你们,影响和帮助这个社会向好,谢谢你们,让艺术变得更有意义。


致埃文·汉森Dear Evan Hansen(2021)

又名:亲爱的埃文·汉森

上映日期:2021-09-09(多伦多电影节) / 2021-09-24(美国)片长:137分钟

主演:本·普拉特 朱丽安·摩尔 凯特琳·德弗 艾米·亚当斯 丹尼·皮诺 科尔顿·瑞安 阿曼德拉·斯坦伯格 尼克·多达尼 艾萨克·鲍威尔 Avery Bederman Gerald Caesar DeMarius Copes Liz Kate Tommy Kane Marvin Leon 金·罗森 

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 / 编剧:本吉·帕塞克 Benj Pasek/贾斯廷·保罗 Justin Paul